8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发布会,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在回应记者提问关于汛期水环境监管时提及,该部门持续关注汛期水环境质量与饮用水源水质,指导各地运用遥感监测、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精确找出环境问题并督促解决,以防部分区域平时治理污染不力,汛期时违法排放污水。
近些年,汛期水体状况恶化,这成了制约部分区域水生态持续向好的一大难题。蒋火华指出,今年汛期,极端性的强降雨和洪涝现象比往年更为普遍,次数也更多,强度更大,给水生态监管和应急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环境部门为此特地印发了《关于强化2025年汛期水环境监管的指导文件》,另外制定了《关于全面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排查的指导文件》,指导各地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加强风险排查和管网疏通,特别要关注工业园区及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城乡面源污染的防治、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等关键问题,迅速“诊断处方”,促使在汛期来临前完成整改,将工作提前部署。各流域管理机构在汛期来临前,都要彻底检查陆地污染源,一旦发现情况,立刻通报当地部门,明确当地职责,以此减轻河流受到的污染程度。
今年汛期期间,环境部门每月举行全国水生态状况研判会议,准确找出汛期期间显现的水环境难题,强化汛期水污染源管控和水质监测通报。各地对汛期需要密切关注的监测点位,特别是饮用水源地实施加密检测,对于存在潜在风险的,立即发出通报并开展追根溯源检查,拟定并执行治理计划;针对水质出现反常等情况迅速启动有效应对办法。各流域局针对汛期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开展重点指导帮扶。
此外,蒋火华谈到环境部门还运用流域机构的统筹协调职能,召集流域各省市一起分析潜在问题、制定应对方案,预先安排应急人员,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强化汛期值班工作,执行负责人现场监督和专人负责制度,监督相关机构完善应急措施,保证能够迅速恰当专业地处理突发的水体污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