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求职迷茫,传统工厂为何招不到年轻人?

admin

眼看开学临近,部分刚毕业的学生还在求职软件上徘徊,不确定该选择哪个行业,似乎无论怎样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而老式工厂和手工业一直在期盼着新一代的工作者提交申请资料,可等到花儿都凋谢了却依然杳无音讯,就好像自身被舍弃了一样。

年轻人为何不愿投身传统工厂和工业领域?如此多的青年群体,他们究竟在从事哪些活动?

被嫌弃的工厂流水线

当前就业市场状况相当异常,部分制造业雇主提供6000元月收入却难以招募员工,这一薪资水平虽不算高招工,与3000元的文职岗位相比却高出两倍,然而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招聘广告反复张贴却始终无人问津。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持续上升,今年更是突破千万大关,达到一千零多万,社会上的工作岗位虽然丰富多样,但适合大学毕业生的文职类职位却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庞大的毕业生群体,这些年轻人确实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库,然而,愿意进入工厂和车间工作的学生却非常罕见。

就业市场存在严重失衡现象,大量职位长期招不到人,同时却有大量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似乎难以解决,据估计,到2025年,制造业领域可能会出现大约三千万个职位空缺,这些工作机会一直空置着,始终无人问津。

年轻人现在都去了哪里呢?他们有的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送外卖,有的在街道上开车拉活,还有的在直播间里直播带货,这些新行业里挤满了年轻人,就算已经人满为患,还是不断有新人加入。

这并非仅仅涉及金钱层面,而是年轻一代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作、个人成就、生活品质,这些要素成为他们最看重的方面,导致传统工厂逐渐被忽视,上一辈人将一份安稳的职位看作是终身保障,为了这样的职业甘愿承受诸多不便。

这些年轻人成长于物质较为富足的时期,他们对工作的要求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不再只是为了生计而从事职业,一个职位除了能够获取报酬,还必须具备人格的尊重、必须拥有进步的机遇、必须拥有不受拘束的余地。

雇主与雇员之间并非单纯的劳资联系,而是互为选择,这种观念的更新使得旧式工场的运营方式显得不再适宜,许多年轻群体认为,工场并非适宜劳动的地点,倒似一个庞大而冷漠的装置,个人仅是此装置里随时可调换的部件。

每天在固定岗位上机械地忙碌,反复执行着同样的任务,逐渐削弱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前路渺茫的工作前景令人焦虑不安,倘若十年之后,自己依然只是个普通职员会怎样?就算偶然得到提拔成为团队负责人,那少许提高的报酬与承担的巨大压力相比,实在不成正比。

部分作坊采用纪律严明的制度,使用卫生间必须申请许可,饮水时间也受控制,车间内禁止携带通讯工具,完全切断与外界的沟通,这种做法令许多人难以认同,过于严苛的约束非但不能提高生产效能,反而激发了许多人的抵触情绪。

工作场所依旧沉闷无聊,人际交往仅限于同僚与设备,这种日复一日的乏味状态,对于青年人而言,是在持续削弱其精神韧性。

年轻人想要什么自由

老式作坊或许在指责年轻一代缺乏韧性、难以承受艰辛,而新式的自由工作方式却提供了相应解释,比如做外卖配送或者开网络出租车,这些职业同样需要付出大量体力,有时还要忍受烈日和寒风,但它们赋予从业者传统工厂所不具备的优越优势,即能够自由安排个人时间。

传统工厂招工难原因_招工_应届毕业生求职方向

今天若想多赚些,就多做几份工作,感到疲惫就早点结束,这种“付出多收获多,付出少休息多”的规则让年轻人觉得“这才是人生”,自己的日子自己能够随时安排,即便收入或许不固定多少,但这份自主权是无法用金钱替代的。

收益相当公开,每笔交易能赚多少,都标注得很详细,很清楚,在大都市中,一个努力的外卖配送员每月收入达到万元以上是很普遍的现象,完成一单就能拿到一单的报酬,无需等待漫长的发薪周期,也不必担忧薪资会被拖延支付。

这份职业还满足了年轻群体的社交欲望,他们每天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游走于都市的各个区域,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致,有内容创作者甚至将自己一天配送外卖的趣闻录制成视频发布,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留言区充斥着艳羡的评论。

许多工厂经营者正为员工大量流失和招工困难而发愁,他们感到现在的年轻人难以驾驭,动不动就辞职,任何一点不如意都难以忍受,部分老板还抱着老思想,认为付钱就能获得劳动,这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把发工资看作是施舍,而不是对员工付出的回应,这种傲慢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与年轻人渴望公平和被敬重相去甚远,他们一方面唉声叹气找不到合适的人手招工,另一方面却不愿意在让工作条件更好和增加福利上拿出实际行动。

有些管理者更愿意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猎头身上,以挖取其他企业的优秀人才,却不去考虑如何维系目前团队中的成员,某些不道德的负责人为了挑选出他们心目中“顺从且有能力”的职员,刻意制造高负荷、高紧张的工作氛围,企图借助“自然选择”的严苛标准迫使员工离开。

国内人力与场地费用不断攀升,同时国际商务往来中的矛盾导致盈利空间被压缩,使得那些原本就在经历变革的公司处境更加艰难,由此形成了不良的连锁反应,劳动力不足迫使现有人员必须分担更多任务,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又引诱不少员工选择离职,这种情况反过来又进一步恶化了劳动力短缺的局面。

什么样的工厂不愁人

有些工厂并未陷入门可罗雀的困境,以尖端科技为标志的生产业已吸引众多青年目光,在电子电器、精密装备、新能源车等行业,接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增长。

新一代劳动者不再仅仅是生产环节中的可替代部件,他们能够接触到前沿科技,掌握革新方法,运用高精度的自动化装置,职业发展转变为持续进修和提升的阶段,关键在于相关组织善于关注个体发展。

他们重视员工的个人时间,营造舒适明亮的办公场所,甚至准许员工在休息时欣赏音乐,用手机放松身心,设定明确的职业成长路线和技能等级考核,使员工能够明确自身努力的目标和未来的憧憬。

部分企业实施股份分红计划,促使员工从普通职员转变为公司成长的参与者,持有股份便意味着成为企业的一份子,其实质是这些公司视员工为有血有肉的人,它们愿意听取员工的看法、关注他们的日常状况。

六千元招聘困难,并非年轻人变得懒惰,而是时代不同了,这不只是几家企业面临的困境,而是每次经济结构调整时都会出现的情况,我们不能轻易地指责某一方,年轻人追求即时解脱和快乐时,也要考虑长远打算。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胜负,取决于能否重塑“工厂劳动”的概念,能否吸引并保持这个国家最具生机的年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