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武汉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心,探访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admin

极木新闻记者 陈倩

摄影师 小浩

通讯员 张益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今北京)卢沟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民族抗战开始了。

武汉作为当时的“东方芝加哥”,是全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武汉三镇迅速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翻开了重要的一页。

武汉抗战英雄人物_武汉的抗战英雄_

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在武汉拍摄的抗日战士(集木新闻记者肖浩拍摄)

通过湖北省档案馆资料、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展览,计木新闻记者重温了87年前的往事,重温了中国人民的“最后的吼声”,再现了那场激昂激昂的场景。

《长城谣》从武汉传遍全国

在湖北省档案馆收藏的报纸中,还可以找到1938年武汉合唱团在香港活动的报道。抗日战争时期,这支来自武汉的合唱团演唱了许多救亡歌曲。它的组织者是武汉本地的著名歌唱家周小燕。

_武汉抗战英雄人物_武汉的抗战英雄

为抗日捐款的少年儿童(湖北省档案馆提供)

武汉人提起周小燕,总会称她为“东湖女儿”。如今的东湖景区,是在她父亲周沧白创办的“海光农场”基础上建成的。周小燕后来成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弟子中不乏著名歌唱家廖昌永、魏松等。2017年,在周小燕诞辰100周年之际,以廖昌永为首的上海音乐学院四代学生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举办了纪念音乐会,压轴曲目正是周小燕1937年在武汉演唱的《长城谣》。

_武汉抗战英雄人物_武汉的抗战英雄

郭沫若作捐赠活动动员讲话(湖北省档案馆供图)

“长城万里,长城外便是故乡。”当时的周小燕只有20岁,因为战争爆发,她被迫中断学业,回到家乡武汉,第一次含泪唱起《长城谣》,感动了无数人的心。这首歌从武汉出发,传遍了全国。

周小燕逝世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在她为难民救助工作发声的演唱会上,每当她唱到“大灾以来,奸淫掳掠给我们带来了苦难,我们受苦受难,流落他乡,亲人失散,父母双亡”时,观众都忍不住落泪。她说,一想到当时日寇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惨状,大家心里都感到无比的痛,同仇敌忾的民族之心一步步凝聚起来。

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

湖北省档案馆还珍藏着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出版的《新华日报》,这份诞生于战火中的报纸,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抗战,最终迎来了胜利。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翻看那一年的新华日报,悲壮的抗日战争浮现在眼前。

_武汉抗战英雄人物_武汉的抗战英雄

新华日报版面(湖北省档案馆供图)

1938年7月6日,汉口举行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仪式,陆、海军及社会各界代表4000余人出席,向烈士献花。同日,武昌各界在中山路胜则里举行悼念活动。《新华日报》报道:“平汉、粤汉铁路职工也赶赴武昌赛阳军区总站,举行抗战阵亡职工纪念碑奠基仪式,场面十分悲壮庄严。”

每年的七月七日,中国共产党总是吹响这样的号角:

1938年7月7日《新华日报》头版社论指出:“抗战力量之增强,‘不独在军事力量,尤在人民力量。’”因此,必须积极动员人民,组织人民力量,进行全民抗战。

1939年7月7日,《新华日报》发表《中共中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周年时局宣言》,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口号“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传遍了全国。

1942年7月7日,《新华日报》发表《中共中央纪念抗战五周年宣言》,宣言中明确指出:“在团结问题上,中国各抗日党派,不但战争期间,而且战后也应团结一致,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奋斗,共同建设一个“独立、统一、和平、民主、富强、合作的战后新中国”。《新华日报》还用整版刊登抗战大后方爱国民主人士的反战呼声,形成《不忘居》文人专集。(《不忘居》取材于春秋时期齐桓公复国统一天下的故事)

革命活动家、教育家冯乃超总结抗战五年的艰辛,敲响警钟:“只有打败日寇,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国人民才能有和平。不要慌张,不要气馁,尽全力走完最后的十里路,不要让最后一步失败。”

作家白薇以诗歌《坚定‘抗战必胜’信念》激励中国人民。她说:“‘抗战必胜’信念,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牢记在心!”她呼吁:“我们要用尽一切精神和力量,保卫中华民族的完整和美丽绵延的海岸线,用各种方法与鬼子斗争!战斗!”

“七七捐款”引发全国人民支持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在“大武汉1938”主题展览中,关于86年前震惊武汉三镇的“七七捐款”运动的部分始终引起观众的共鸣。

武汉抗战英雄人物_武汉的抗战英雄_

捐款活动盛况(集木新闻记者肖浩拍摄)

1938年7月2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各界组织捐款运动的文章。1938年七七事变一周年之际,《新华日报》刊登了动员民众捐款支援抗战的文章。通过一系列捐款运动,中共的宣传把民众的抗日热情推向高潮,民众纷纷捐款支援抗战、保卫武汉。在7月10日的报道中,《新华日报》用大标题突出中共对捐款支援抗战的重视,并用“中共领导人亲自捐款”和“八路军战士节食捐款”作为副标题,宣传中共领导的抗日捐款运动。 7月12日,新华日报以《全民捐款运动》为题发表社论,总结纪念七七事变、支援抗战捐款活动,强调“武汉人民和全国人民的这次踊跃捐款运动,显示了全国同胞的忠诚勇敢和支援政府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举全民族之力,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武汉的抗战英雄_武汉抗战英雄人物_

孩子捐出自己的零花钱(集木新闻记者小浩拍摄)

来自湖北省档案馆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的照片,展现了当时感人的一幕幕场景:拉黄包车的、卖蚕豆的儿女、家庭主妇等纷纷赶来为抗战捐款,有的捐出了洗衣服、种菜的微薄工资,有的当场捐出了订婚戒指,甚至还有无家可归的乞讨者、拄着拐杖的难民,把自己的几分钱投入捐款箱。《新华日报》用非常生动的描述,报道了当时人民爱国热情高涨、为抗日捐款的盛况:1938年7月7日至10日,武汉三镇人民蜂拥到捐款台前,捐款救国,一时间,街头空无一人。

武汉抗战英雄人物_武汉的抗战英雄_

妇女们捐赠首饰(集木新闻记者肖浩摄)

从普通百姓到各界知名人士、进步人士,大家都在书写自己的“抗战史”。1938年7月7日抗战前夕,《新华日报》还报道了南洋爱国华侨陈嘉庚带着大批慰问品回国,奔赴徐州和江西、山西前线,慰问各省区难民。

儿童剧场传承武汉红色基因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的二楼,有一间专门的会议室。1938年,周恩来正是在这里率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全体人员,迎接从上海抵达武汉的儿童剧团。“救国、革命、创造”是周恩来对这些孩子们的鼓励。

武汉抗战英雄人物_武汉的抗战英雄_

复原后的会议室(集木新闻记者肖浩摄)

儿童剧团诞生于1937年上海抗日战争的战火之中。这些孩子中最小的才8岁,最大的16岁,他们走上街头,通过唱歌、演讲等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上海沦陷后,他们不远万里来到武汉,继续动员群众参加抗战。1938年5月初,周恩来指示,经中共中央长江局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儿童剧团党支部,吴新甲被推选为支部书记。儿童剧团积极开展戏剧、歌唱活动,动员青年、儿童参加保卫武汉的工作。

1938年8月中旬,日军逼近武汉,儿童剧团5名成员留在武汉组成工作队,其余剧团人员到湖南衡山。之后,他们又转战衡阳、桂林、柳州、贵阳、遵义、重庆等地。他们以舞台为堡垒,以街头为营地,用歌声唤醒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精神。著名作家茅盾称赞这些儿童剧团是“抗日战争血战中的一朵奇葩”。

武汉的抗战英雄_武汉抗战英雄人物_

邓颖超与儿童艺术团成员合影(集木新闻记者肖浩拍摄)

在湖北省档案馆的资料中,我们还能找到儿童剧院在全国多地演出的报道。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江岸区成立了“新儿童剧院”。2003年,原本位于汉口儿童公园的儿童剧院塑像被移至武汉市长春街小学永庆校区,成为学校的红色文化符号,进一步激活了师生心中的红色火焰。2016年,全国首个校园儿童剧院展厅在长春街小学开馆并向公众开放,重现了儿童剧院在抗战烽火中的英勇事迹。在当年儿童剧院奋勇奋战的地方,今天的孩子们继续传承着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