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高楼的遮挡,上海青浦乡村的阳光均匀地洒在土地上。7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对于青浦的宣卷艺人来说,这是演出的淡季,是难得的闲暇时光。
宣卷是江南地区的传统说书艺术。在上海郊区和江苏吴江,由两位宣卷艺人(常称“宣卷师”)讲唱卷中的故事,两位乐师(演奏扬琴、二胡、木鱼、铜磬等乐器)组成完整的“宣卷队”。在新居落成、开业、老人生日、婴儿满月等喜庆庆典上,都邀请宣卷队表演,活跃气氛,这是江南农村独有的民俗。
7月3日至7月7日,我跟随复旦大学中文系郑土有教授带领的“古韵新声 非遗传承——上海市青浦区宣卷活动调查”暑期实践队来到青浦,拜访了宣卷艺术家朱梅香。朱梅香是一位容光焕发、精力充沛的老太太。她见到我们时,亲昵地和我们亲昵地“哦哦哦”地惊呼,说我们就像她的孙女一样。她的真诚和热情毫不做作,一举一动都在向周围的人传递能量。
朱美香出生于1949年,从小就喜欢歌谣、戏曲。她出生在农村,没有学习条件,只能通过广播学习艺术,唱样板戏、锡剧、田间山歌。后来,她在西岑文化站当艺术干事,直到退休。“我就喜欢!我就想唱歌。”回忆童年时光,她这样说。谈及加入文化站时,尽管工资微薄、生活艰苦,她还是坚持四处奔波演出。
如今,朱美香是“宣卷”非物质文化遗产区级传承人,经常出现在各类交流展演的舞台上,但她从未停止在农村表演宣卷。儿女们担心她的身体,劝她多休息,但她只说“我喜欢,我想唱”。翻开她的日记本,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每个月的生意和演出情况,甚至已经提前记下了2025年的演出计划。
朱美香(左一)宣传队表演。
当地很多人都知道这位“朱先生”擅长读卷,对各种歌唱片段、故事都熟记于心,能高声唱出。采访中,她讲到读卷中的“容貌”(人物的样貌),清了清嗓子,挺直身子,又表演了一段包公当朝臣时的“挂嘴”:“头戴黑纱帽,头插两面飘扬的旗子,脚坐三寸高的朝靴,上侍君王下侍百姓,忠于当朝”,气势磅礴,感人肺腑,人物形象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朱梅香长卷《绣花鞋落云图》。
表演《绣花鞋落云端》时,她一人分饰多角,演手拿手帕的公主,演拍桌高呼的英雄,甚至能模仿厨房里突然跳出老鼠和黄猫。
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她的铺张功力,但只能说她的作品极其生动有趣。她讲的故事非常接地气,充满了城市生活的细节。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受,不可能有精彩动人的演绎。只有脚踏实地,才有底气讲出这样的故事,唱出这样的歌曲。
朱美香讲述自己的学徒经历。
其实,朱美香是在退休后才学宣卷的。退休后,朱美香偶然结识了江苏同里古镇的宣卷艺人芮世龙,开始学宣卷。2006年,她开始唱宣卷。至今,她已积攒了十几本笔记本,上面写着演出单子、台账,每隔几页就写上卷中的角色、故事梗概、自己写的歌词等;她还知道同里十几个宣卷队艺人的名字和活动。年轻时,她“不辞辛苦”地编排、演绎地方戏曲,给西岑(青浦)人民带来一点欢乐;退休后,她把唱宣卷当成了自己的新事业。
朱美香和女儿倪叶青在翻阅手稿。
“学点古人传下来的东西”,这是朱美香学习宣卷的初衷。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也致力于传统曲艺文化的当代发展。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我们身处宣卷表演现场,民间艺术的魅力不言而喻。我们不能也不需要做非遗的“改革者”,但要做好“引介者”。无论有多少历史追溯、意义阐释,都不如一场现场演出,更有感染力。朱美香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传承者,让我们明白了宣卷在田野间不断被传唱的初衷,也让我们更加明白,真正能感动人的,永远是人自己。
(澎湃新闻记者鞠文涛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