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博士后新项目落地常州,科创飞地助力资源双向流动

admin

极木新闻记者 丁晨

通讯员 何益智 陶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博士后崔超频繁往返于上海与江苏常州市钟楼区之间,因为他近期更换了一个新的身份:常州元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上海交通大学“钟楼(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孵化这一科技项目半年后,崔超成功将项目落地常州市钟楼区,由此开启了新的创业征程。

崔超新项目的成功落地,得益于常州市钟楼区科技局、上海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上海交大(常州)科技园联合共建的“钟楼(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下称“科技创新飞地”)将于2023年8月底正式开工。

据了解,钟楼区在“科技创新飞地”的积极探索,是实现人才、技术、金融等资源双向流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举措”。一年来,钟楼在这里播下了不少“科技创新种子”,经过精心培育,很多都已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寻“智”在上海,孵化在校门口

“科技飞地”位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西门对面的飞马科技园内,入口处的文化墙上,有很多关于常州钟楼区经济、产业、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介绍,旁边的办公区里,十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在科技飞地的另一边,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人才、项目服务中心等功能平台一应俱全。

_新盛力蔡建新简历_常州蔡建新

“他们大多是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管理系的师生,除了在学校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从事科研、工作。”科技园区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副总经理高建光说。

崔超的项目源于科技飞地,他考虑落户钟楼,一是他研制的随钻测量(MWD)系统是地下煤炭勘探开发的重要测量工具,而钟楼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二是钟楼的营商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崔超的项目对环境要求特别安静,要求厂房距离主要路口100米以上,周边没有震动。钟楼区科技局和飞地工作人员帮他找了4次厂房,才最终找到合适的地点。

2024年8月底,崔超申请的“一种适用于随钻显示测量探头的电源管理系统”专利申请顺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对常州钟楼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崔超说。

人才引进加快,项目见效加快

龙城人才计划推荐项目7个,入选项目5个。其中,“新一代工业以太网集成电路芯片”获常州龙城创业创新大赛优秀奖;“高性能柔性安全防护复合织物”“微流控高通量抗体发现与综合评价工作站”获杭州市邀请赛三等奖……翻开科技创新飞地一年来的“成绩单”,每一页都见证着沪常两地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钟楼情结”。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程宣廷,2016年后开启了一系列创业,相继成立了苏州和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兰桂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科技飞地通过上海交大校友会找到了我,我也会带着我们最新的项目来到钟楼。”程宣廷介绍,目前公司团队正在研发由高性能植物纤维和绿色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可降解、轻质、高强度等特点,可以大大减少石油基材料的使用,商业前景非常广阔。新项目总部将落户永红街道,目前正在装修中。

常州蔡建新_新盛力蔡建新简历_

选好苗子,挺进“主战场”。去年底,科技飞地承办了“龙城人才计划”杭州市创业邀请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阳副教授以“多功能高分子复合织物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参赛,荣获三等奖。“大赛结束后,我们成功把康博士的项目引进了钟楼,目前已经落地五星街道富都江南产业园。”高建光说。前不久,康阳还顺利通过了“龙城人才计划”项目选拔。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和南昌大学的教师团队交流后,我们很受启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达成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前不久,宝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达了参加钟楼区主办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后的感受,科技飞地已举办过五次这样的产学研对接活动。

搭建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培育产业生态,才能为产业集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前不久,科技创新飞地还邀请国家纳米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来钟楼区考察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成功对接落地项目——交大天禧钟楼创新中心;并多次组织交大校友、专家、学生来钟楼区交流,为促进双方人才交流互访、嫁接校地资源、拓宽合作交流提供了新渠道。

_常州蔡建新_新盛力蔡建新简历

“我们将积极对接上海,释放最大动能,努力打造新质量生产力产业集群。”钟楼区科技局局长谢建表示,未来,钟楼将把飞地的触角伸向更多科技成果发源地,与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寻求增量创新。初创项目、高校成果转化项目,都能够在钟楼优越的创业环境中尽快生根发芽、初具规模,为钟楼科技创新注入新鲜活力和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