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新收监的监狱陆续收到横幅和感谢信。里面的话或长或短,但都表达了服刑人员及其家属对监狱公正执法、科学改革的感激之情。今天给大家分享3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01 为“三晋宫”罪犯80岁老母亲打造零星出入通道
罪犯赵猛(化名)今年52岁。算上今年7月转入新监狱,这已是他第三次被判刑。前两次赵猛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这一次依然是没有方向、被动。当他到达二区时,就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八月的一天,一位一瘸一拐的白发老人来到了监狱接见室门口。约谈室的民警立即扶着汗流浃背的老人坐下,并给他倒了一杯水。老人懒得休息:“警官,我家住在竹寨,离这里有四十里路,我一早就出发,坐公交车、坐地铁、转车,然后步行到达。我儿子被关押在这里,我想见见他,可是,除了他和儿子在监狱里的关系证明之外,老人并没有任何见面通知……
约谈室的警察并没有简单拒绝,而是立刻通知了二监区。得知此事的狱区民警认为,这是一次家庭支持和教育的机会。他们立即按照规定开始对犯罪分子进行零星约谈,并以最快的速度逐级申请审批。
警方核实老人提供的身份证件真实有效后,安排会见,只有一名罪犯和一名家属参加。当透过玻璃看到头发花白的老母亲时,赵猛强忍着泪水,哽咽了。看到许久未见的儿子,疲惫的老人双眼放光,泪水不停地流。老母亲反复叮嘱儿子:“服刑时一定要听政府、听警察的,妈妈也会照顾好你的身体,等你回家……”
会后,监区民警将老人带到附近公交车站,目送公交车驶离。返回监区后,恶警立即对赵猛进行教育谈话,并告诉他,母亲已经安全地坐上了回家的车。当从民警口中得知母亲不愿意打车,而是冒着烈日来回换车40公里时,赵萌泪流满面。
警察趁热打铁,诚恳地说,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改造她,争取早日归来,母子团圆。当晚,赵猛写下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表达了对监狱和警察的感激之情。他还表达了认罪、悔罪、改过自新的决心。
02 面对新入狱的重病犯,治疗生命也是拯救生命
中秋节前,六监区犯人吴健(化名)家属分别给监狱和卫生院送去了锦旗。
吴健是一名新收监的罪犯,今年8月入狱开始服刑改造。入院后例行体检时,查出肺癌晚期。面对突如其来的诊断结果,吴健彻底惊呆了:“除了刑期和重病,现在都结束了……”
警察并没有放弃吴健,告诉他:“一边治病一边改造”。刚入狱的吴健听到陌生警察的这番话,既惊讶又感动。随后的日子里,监狱卫生所和监区每天监测他的病情,指导他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并帮助他克服初入监狱、天气变化等带来的不适。 ,并按照规定为他申请营养。一顿饭。
吴健向家人讲述了狱中发生的一切,并写在了自己的认罪悔罪书和日记中。吴健的家人特意在中秋节之际给监狱送来了锦旗:“正是警察的不放弃,让我们家人重新燃起了他未来回家的希望。”
03 一封刑满释放人员父亲的感谢信……
“你救了我的儿子,感谢你的教育和影响,为他未来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是三监区民警前段时间收到的一封家属的感谢信。发信人是刑满释放人员曹诚(化名)的父亲。他说,警察的教育引导,把曹诚从混乱的生活泥潭中拉了出来。现在儿子改变了主意,重新开始了生活,有了工作和人生目标。
除了感谢狱区全体干警之外,曹父亲还提到了儿子服刑时负责的警官侯晓伟。正是侯警官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教育,让他的儿子受益终生:“侯警官从年轻人的角度教会了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作为一名警察,他肯定了他的进步,并在遇到问题时及时指出。”撤退了。”
“我愿化作黑暗中的一盏灯,照亮未来,为那些在人生路上迷失方向的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这是侯晓伟写在办公桌上的座右铭,也是他的行动。引导“浪子”向阳而生。
上海监狱民警愿意做——
黑暗中的一束光,指引方向
寒冬里的一把火,点燃希望
为您推荐(点击阅读)
1.逃亡17年,在监狱中寻找救赎之路
2、《监狱》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照亮新生活之路
三、【个别教育工作笔记】解锁“老夫子”三十年修炼转化的“独家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