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马——马尚龙是我这十年来最亲密的作家和朋友。人与人之间从陌生人发展成为不可挽回的朋友需要一个特殊的契机。所以我和老马的友谊是因为“上海制造”的契机。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上海制造》是老马的一本书的书名,也是我为他编辑的第一本书。我们友谊的升温,最终发展成为“永不分离”的“马洋组合”,就是从这本书的酝酿时期开始的。 《上海制造》之后,他陆续出版了《为什么是上海》、《上海路》、《上海比例》、《上海欢乐》等书。我负责编辑《制造、为何、比例》的“三部曲”。确实把马洋带到了出版社。有时我不禁想:老马的上海应该快完工了吧?
突然,在一次小型聚会上,他告诉我,他打算和他在深圳当记者的大侄子马继元合写一本关于上海和深圳的书。他说:他除了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之外,还是“总导演”。他还郑重地与妻子、姐姐、姐夫组团飞往深圳,与马继元的母亲、嫂子见面。小马自然要负责陪同大家,而这次深圳之行被老马确认为“启动仪式”,舅舅和侄子的合作就是从吹哨开始的。
影片从开拍到上映,历时三年多。 2022年起,读者可以继续阅读《上海航空》杂志上叔叔和侄子撰写的《上海引领深圳舞蹈》专栏。作为稿件的“接收者”,我很早就看了叔侄的一些初稿,也对新作者马继元有了初步的了解。老马选择小马不仅是因为叔侄关系,更是因为合作者的文学背景。在深圳生活工作了20多年,现在被同事尊为“老马”的马继元,虽然在写作过程中,他的“小叔叔”直接拒绝了稿子,或者要求他退出修改。之后,他能够逐渐跳出记者采访的写作套路,逐渐变得游刃有余。在我看来,他已经以“光速”成长为可以与“小叔”在棋盘上远距离较量的对手了。
戴敦邦先生题写《上海秩序·深圳气质》书名
当这本书的手稿相对完整地组装到我的桌上时,它的结构已经相当完整了。这要归功于“总导演”马奔是他所在领域的优秀编辑。前四个单元分别为“故乡/胃口”、“血型/星座”、“深度/烟火”和“荣辱/行为”,共十二个板块,清晰梳理了上海与深圳的异同。
当然,我对上海这座我出生和长大的城市有很多同情和共鸣。至于深圳,我只短暂去过两三次,小马写的章节让我仔细反思了特区的发展历史。 。因此,这样一篇稿子的阅读体验是愉快的、收获颇丰的!而最后一个单元——《主唱/记忆》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叔叔老马这次要和侄子小马合作呢?而他们记忆中的这个“主唱”就是老马的大哥,小马的父亲。马家的长子马尚贤,从小在上海长大,最终定居深圳,他的弟妹和孩子们对他都有着温暖的回忆。在他去世30周年之际,弟弟阿龙和长子吉源合着的《沪深两城的故事》一书就是对他最好的致敬,老马和小马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在委托稿件中,马尚贤的姐姐和女儿都提交了精彩的作品。季媛姐姐季晨的文章,竟然让我这个一生读过无数稿件的审稿人,以一种不专业的方式流下了眼泪。
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书名的定稿。从《上海航空》连载时的“上海领深圳舞”,到老马把定稿交给我时,已经改成了“上海领深圳舞”。当我第一次看到《上海令》时,我立刻就拍手叫好。这可以说是继《上海路》、《上海比例》之后的一个更高层次。但对于《深圳舞》我老实说“不满意,想改”!但就像一副对联,第一行是“上海令”,第二行应该怎么对呢?当然,我先把球踢给了老马和小马,特别希望小马,毕竟他是深圳人啊!但选择一个好的书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书名不能确定,我连题目都申请不了!经过近三个月的“长考”,直到今年2月18日上午,我终于摸索出解决问题的“绝招”(哈哈,有点吹牛)——深圳气质,并汇报给老马立即。双方又苦思三天,各自提出了几个方案。经过比较后,我决定走自己的路。理由是“主要看气质”。不过,书名最终定为《上海秩序·深圳气质》。 。
上海首签
书名确定后,后续的过程似乎“六六顺利”。九月底,老马在我的办公室迎来了第一本样书; 10月6日下午,舅舅和侄子在沪港三联书店举办了首场新书发布会。书店的书全部卖光了,居然欠了一位大客户五十本。书! 11月3日,叔侄二人在深圳罗湖书城举办了第二次新书发布会。 2号下午,我和老马夫妇降落在深圳机场。走出机场的路上,我瞥见了一条标语:“深圳气质,新体验”。啊哈,原来我的“气质”不是凭空捏出来的,而是有的。杰出的。气质决定成败,老马和小马的第二次抽签依然顺利结束。
马氏家族三代人参加深圳第二次抽奖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要有秩序,有气质,请读《上海秩序·深圳气质》。
文:杨百威
图片来源:杨百威、何仁悦、Art Versatile、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