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党史与党的建设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党史知识体系建设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概念与范畴”。会议由开幕式、学科建设签约揭牌仪式、主题报告、学科建设联盟工作会议、平行分论坛和闭幕式组成。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庆乐图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对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纪律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建设是最鲜明地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的代表性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有条件、更有责任为中共党史与党建学术界提供协作与进步的高端平台,汇聚中共党史与党建学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构建中国自主的党史和党建研究知识体系。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辛格拉图就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建设坚强优秀党的建设纪律提出四点意见: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稳住舵舵。学科发展方向;二是拓展研究深度,搭建学科体系建设支柱;三是落实根本任务,夯实学科教育功能基础;四是树立系统理念,为学科优势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李莹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党史和党的建设学科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为指导。一是坚持人民至上,引导学生深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尊德、学史实践;二是坚持自信自立,用扎实的科研成果加快建设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共产党史和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是坚持诚信创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肩负起回答历史和时代问题的重要责任,在服务大局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五是坚持系统理念,从新时代高度推进中国共产党历史纪律。把发展与党的建设学科结合起来,架起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六是坚持胸怀世界,充分发挥新时代党史和党的建设学科的国际传播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与党建学院院长杨凤成在致辞中回顾了全国中国人民大学党史与党建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与党建学科建设的情况和进展。杨凤城对不断深化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党的建设知识体系建设提出三点认识:一是保持“党学姓党”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整合相关研究课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二是以学物理、系统化为核心,在构建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体系时,坚持“求真”、“求是”两条原则,坚持两条原则构建党建知识体系时的“求真”和“求真”;三是在继承中构建创新、诚信、包容的党史和党的建设知识体系,善于总结提炼主观性、原创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
在主旨报告环节,11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共产党史与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导、学科设置、价值取向、知识体系、概念范畴、理论阐释、学术体系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中国党。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齐鹏飞主持主旨报告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介绍了新中国历史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历史学科。独具特色的新中国史学科体系;二是深化新中国历史基础理论研究;三是深化新中国史学术研究;四是完善新中国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为推进新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室副主任李庆刚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内容广泛深刻,涉及为什么要学党史、学什么、怎么学等重大问题。他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须准确把握党的历史主旋律和主流本质,自觉弘扬和继承源于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北京师范大学党史与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秉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和主流本质。党的历史发展,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良好基础。指出了重要的概念类别。他认为,有必要区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这四个概念,深入审视其中所蕴含的具体内容,从而全面把握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整体。
湖北省社科联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共党史与党建研究所所长赵凌云认为,中共党史与党建作为一门综合性新学科需要区别于原来的中共党史学科和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新话语.他提出,我们可以借鉴政策过程、政府过程、政治过程等分析方法,运用“制度过程”这一概念范畴来探讨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有关的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尚志孝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与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厘清一系列知识内容,又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观点,也立足于知识。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价值追求注入内容和理念中,使知识分析、概念分析、价值引导有机结合起来。
华南师范大学党史与党建研究所所长陈金龙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在内容、结构、价值取向、功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党的建设的独立知识体系涉及学科知识体系、学术知识体系、话语知识体系、问题知识体系等多个方面。它具有政治性和学术性、历史性和当代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有机统一。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健表示,概念和范畴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中国共产党史和党的建设概念范畴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二级学科进行提炼、抽象和阐释。他以中国共产党历史概念范畴体系的构建为例,提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位概念范畴、标志性概念范畴、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范畴。
华东师范大学党史与党建研究所所长丁小强提出,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的系统理化研究。从系统的角度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建设两个一级学科的融合研究;从理论和化学角度讲,要拓展研究视野,善于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经验和方法。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程美东以中共党史与党建学科知识体系建设为主题,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一般包括方法论层面、知识层面和价值层面。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有助于衔接这三个层面,推动构建以课程为载体的特色鲜明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知识体系。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与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王建华认为,学术体系是支撑学科理论创新和知识更新的框架结构和运行机制。学术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材料”和“结构”部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的建设学术体系的结构可以包括政党、纲领、事件、制度、过程五个方面。
井冈山大学原校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张太成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建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史和党的建设的教学,不仅要依靠教师和教材在课堂上讲授,还要着力带领学生到党的主要活动场所和重要事件发生的场所去体验和体验。理解。
分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理论阐释与体系构建”、“中国共产党党史与党的建设研究的概念与范畴构建”、“中国共产党党史与党建研究学位专业建设的新起点、新气象》、《时代党务管理学位教育的挑战与机遇》等新五个课题“构建独立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期刊的使命》分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李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