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木新闻通讯员 苏凯琪
1月10日,“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汇聚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单位的人员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等共49家文化文化机构藏品20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5件(套)遗迹。本次展览首次通过博物馆展览语言全面呈现长江水文化新模式和长江水故事。此次展览是对长江文明的系统挖掘和全面展示。
鄂郡金节(船节)战国时期(安徽博物院藏)
展览内容围绕“长江水文化”主题,通过四个部分系统、全面地展示了长江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第一部分《河怀孕了,一切》从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视角出发。不仅呈现了长江壮丽的水文地理和生态之美,带领观众领略其生物多样性的奇观,还深度追溯了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从早期社会经济生活和结构,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民族悠久的农业文明的印记。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炭化米标本、骨头、陶器、带电饭锅的陶片、青海省博物馆藏的条纹彩陶靴、安徽省博物馆藏的额君旗津节(划船节)见证长江的诞生。滋养万物、文明的玄力。
第二部分“江润·中国”,聚焦长江之水塑造的独特生命与发展格局。高跷搭建、米汤鱼汤、编织制瓷、划船技术等内容,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诗文瓷壶《小水成大河》生动地诠释了长江水助城繁荣、连通南北的盛况。让人们深刻感受到长江对沿海发展的滋养作用。
第三部分《江奇·文韵》长江沿岸的秀美山川、风土人情,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结晶,与长江流域人民构建的庞大风俗信仰体系汇聚在一起。故宫博物院藏吴伟画作《长江万里图》、辽宁省博物馆藏明代仿《马源江山万里图》等珍稀展品以及福建博物馆收藏的正明行书《赤壁赋》,展示了长江水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内涵。富有的。
第四部分《水利·千年》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聚焦长江流域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智慧和科技传承自古就靠水。利用治水、灌溉水利工具、水利工程等展示新时代长江水文化。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的重要价值,体现了长江水文化对改善民生的关键作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凸显其对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的积极意义。
汉族画鱼纹耳杯(荆州博物馆藏)
在展示设计上,整体空间利用如水般流畅而富有韵律的曲线,将长江水脉在室内空间中延伸并具体呈现。四部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犹如一幅关于长江的历史文化长卷。慢慢展开。在色彩的运用上,抓住了长江的色彩特点,展厅内展示了湖蓝、水绿等主色调,引入了江水的灵动、清澈之感。同时,色彩的微妙变化凸显了长江上、中、下游不同的文化和地理特征,让观众在换景的同时领略水文化的多元魅力。整个展览空间充满诗意和灵动,仿佛长江蜿蜒在眼前,触手可及。此外,在材料和技术应用方面,我们秉承“绿色环保”的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确保展会的安全、环保和可持续性。不仅为文物创造了最佳的环境,呈现出良好的效果,也为观众创造了舒适的观感。展览空间响应了“保护长江水资源”的号召,体现了文化展览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的理念。
长江水文化是和谐的象征,展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美好画卷;它是包容的典范,汇聚了多元文化的精髓,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它是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深刻哲理。
《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将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展出至2025年4月10日。展览期间,诚邀观众莅临展览,探索历史深度感受长江水文化的丰富性。生态智慧、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独特魅力,感受其当代价值。
当天,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柱、长江文化促进会会长王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代表,展览支持、主办、承办单位代表,相关文化、博物馆、教育、科研单位代表出席开幕式。罗文立指出,本次展览得到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三峡总公司、长江文化促进会的大力支持,开创了办展新模式,成为多方合作的有益探索。组织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