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满足合理用药需求、个人和医保基金能够承受、药企创新投入获得回报的“不可能三角”?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常委姚金仁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在政协第十四届第三次会议上发言,提出完善商业健康保险、支持民生创新药物可持续发展。
姚金仁担心,在相关政策推动下,2019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支付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但2023年创新药支付贡献仅占5.3%左右。
姚金仁认为,这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创新药的购买力掌握在医院手中,医院对创新药的接纳效果仍不理想。上海“非保”元年“入院”入院率全国最高,仅为18.9%。其次,医保控费和集中采购不仅影响价格,还影响市场准入和销售。对于创新药企来说,数量与价格的平衡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三是商业健康险在产品创新、服务衔接、合作机制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商业保险深度参与创新药全链条支持过程,无法有效覆盖创新药产品。医疗机构对商业保险体系的了解、对接、合作机制还不够。
基于此,姚金仁建议,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疗效为导向,确保公众获得优质、安全、高效、实惠的医疗服务。有效连接药企、商业保险公司、医疗服务商、健康科技公司等多个主体,依托政府主导,共同打造一体化的医药、创新支付、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生态圈。
此外,姚金仁认为,可以充分发挥上海医药创新要素和保险机构集聚的优势,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保险无缝有序错位发展。运用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支撑医药企业持续创新的合理回报机制。
上海独特的“上海惠保”制度还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姚金仁建议制定“上海惠保”分级费率,开发“上海惠保”分级产品,持续扩大“上海惠保”受益人群。
“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就像汽车的两个轮子,鸟的翅膀,缺了一个,另一个就会受损。医疗保险在前,商业保险在后,各显其长,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共同扛起守护人民健康的大旗。”
专栏主编: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