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爱:当代中国育儿的希望与困惑》
[美]关宜馨创作,毛超予进行翻译,安孟竹负责校对,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 2025 年 1 月出版该版本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民族志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对当代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父母在育儿方面的希望与困惑进行了探讨。作者将长期的民族志研究与对流行的育儿指南、电视剧以及官方文件的分析相结合,见证了普通中国父母的困境,他们在有限资源的现实中努力去调和“好父母”的新定义。作者与昆明的十多户中产家庭建立了长期友谊,这种友谊超越了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在与这些父母以及学校老师等相关人员的交谈和往来过程中,作者凭借人类学学者对叙述和细节特有的敏锐,将田野调查、民族志研究与学术规范相融合,对当代中国城市中产父母雄心勃勃的育儿方式,以及他们所身处的希望与焦虑,提供了一种理论性的解释,揭示了在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下城市中产父母所处的道德困境,同时也展现了在急剧变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家庭这一最基础单位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经历。本书作者关宜馨本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人类学,博士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目前,她在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任教。她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国人类学、医疗人类学、儿童研究以及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心理观念等。
《向上流动:求学与原生家庭的羁绊》
珍妮弗·M.莫顿所著,由杨学思进行翻译,该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出版,出版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本书以美国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它讲述了多位美国大学生经历向上流动的故事。这些故事考察了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负担、情感抉择以及个人身份认同的困境。这里所说的“向上流动”,指的是人们凭借高等教育去体验更优质的学习以及社会资源的过程。这些学生或许由于在外求学的缘故而与亲人和朋友渐渐疏远。他们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后,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情况。毕业后,他们需要依靠自己去选择职业机会等。作者留意到他们在步入人生新阶段时所做出的个人让步,以一种冷静且客观的视角阐释了美国高等教育背后所蕴含的伦理叙事,重现了美国社会流动过程中学生所存在的情感缺失。本书作者珍妮弗·M. 莫顿是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的哲学副教授,同时她还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伦理与教育中心的高级研究员。
《希望的力量:美国底层青少年的困境与未来》
[美]卡罗尔·格雷厄姆所著,由祁涵进行翻译,该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出版,出版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作者对秘鲁利马和美国密苏里州的两个地区进行了深入访问,共访问了近 900 名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和对比分析等方式,描绘出了一幅美国底层社会撕裂的图景。工作岗位的流失,传统婚姻模式的崩溃,以及不再对教育进行投资,这些都使得青少年的绝望情绪成为了美国社会撕裂与绝望的一个缩影。美国蓝领白人和美国黑人都出身贫困,美国黑人后代凭借韧性与希望实现了逆袭,然而美国蓝领白人后代却陷入了绝望与贫穷。美国“铁锈带”的底层白人不仅失去了工作岗位和昔日的荣光,还失去了希望和向上的力量。书中揭示了当今美国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年轻白人群体对未来希望的缺失,以及这种希望缺失所导致的信念崩塌。美国悲观情绪的弥漫,一方面影响了美国的政治、经济、阶层和未来社会走向,另一方面也以牺牲一代蓝领工人后代的未来为代价。本书作者是卡罗尔·格雷厄姆,她是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教授,并且专注于幸福科学的研究领域。
《父母格差:“拼家长”时代的冲击》
[日]志水宏吉所著,由高璐璐进行翻译,该书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在日本,“父母格差”一词主要针对的是家庭教育环境存在差距的问题。研究者指出,日本现今已经步入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从“精英主义”(“优绩主义”)向“父母格差”社会进行转型的。并且,“父母的财富”以及“父母的教育愿望”对儿童的教育背景和未来的社会地位起到了决定作用。本书对这一社会变化的根源与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从家长的视角来看,从学校的视角来看,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视角来看,透视了日本是如何成为一个父母格差国家的。教育资本并非仅仅是金钱的堆砌,它是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方面,财富对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并非所有有钱的家长都一定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即便没有投入太多金钱,也能凭借自身素质给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并且其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不好的孩子处于高度困难的状况之中。即便他们拥有天赋,本人也极其努力,但由于各种限制,很难实现阶层突破。早年,教师和行政体系官员共同努力,曾有过补助家境不佳孩子教育的有效方式。然而,新自由主义思想被引入后,原先的教育体系不再发挥作用,教育隐形差距的鸿沟逐渐增大,这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长期且深远的负面影响。本书作者志水宏吉出生于 1959 年,出生地是日本兵库县。他拥有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所的教育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大阪大学人间科学研究所任教,担任教授一职。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学校心理临床学和教育社会学。
《“我们赞成差别对待”:变成怪物的年轻一代》
韩]吴赞镐著,由六一进行翻译,该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野 spring 出版,出版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在优绩主义至上的病态社会里,韩国的年轻人急切地想要通过学历、证书以及实习这些途径,把别人踩在脚下,从而获得“正当”的差别对待,以此换取当下社会所流通的价值证明;他们将自我开发和时间管理当作极为重要的准则,仅仅是为了将自己不断地商品化。然而,等待着他们的依然是无法被改变的“滞销”结局。作者是一线社会学教师,他关注的并非高校课堂上的宏大叙事。他长期坚持与众多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探讨,而本书内容正是来源于此。面对韩国年轻人患上的时代病,他呼吁社会不能只是进行心灵鸡汤式的安慰,因为在一个只有成为“超人”才能活得像个人的社会里,这个社会是无能透顶的。本书的作者是吴赞镐,他是西江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并且常年在韩国的多所大学以及研究生院开设课程。
《当我生的是男孩》
[法]奥蕾莉亚·勃朗所著,由于歌进行翻译,该书籍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出版,出版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作者采访了多名专家,并且结合了翔实的数据与实例,针对长期被忽视的给男孩的教育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在本书里,她深刻地剖析了传统教育对男孩个性的压抑以及这种压抑对社会的影响,向我们分享了用正确性别观养育男孩的实践方法,还与我们探讨了在当下,如何以性别平等的观念养育出健康、平和、平等的下一代。奥蕾莉亚·勃朗出生于 1986 年,她是一位记者。她长期关注并报道与歧视和排斥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今,她在法国女性杂志《闲谈》工作,并且在这本杂志上定期谈论女性主义。
《陪伴也是一种疗愈:从家庭到现实世界的幼儿观察》
意籍作者西莫内塔·M.G.阿达莫与英籍作者玛格丽特·拉斯廷共同著述,由方红进行翻译,该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的万有引力品牌出版,出版时间为 2025 年 2 月。
本书是由塔维斯托克幼儿观察研讨班的观察材料汇编而成的。每个章节都对应着一位幼儿的观察,一共记录了十八个幼儿的成长故事。这些幼儿面临着生活中的“重大改变”,像家里“二胎”来临所引发的俄狄浦斯冲突;从家庭向幼儿园过渡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有自闭症倾向的幼儿的发展情况等等。这些故事有的令人心碎,有的则让人不禁会心一笑。读者在阅读时能够看到幼儿的真实想法,能体会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挣扎,能体会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爱恨,能体会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进退,能体会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屈的努力。幼儿观察方法起始于精神分析的重要之地塔维斯托克。观察者需保持中立且客观的态度。他们以每周一次的频次去观察幼儿在生活中所展现出的感受、想法、幻想以及愿望。这种训练使得观察者的敏感度得以培养,并且有助于推动其对人类内在世界的投射、移情、反移情等现象的认知。同时,观察者作为陪伴者在旁观,为幼儿及其家庭创造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对幼儿及其家庭产生了疗愈的效果。本书作者西蒙内塔·M.G.阿达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也是塔维斯托克心理治疗师协会的会员,并且曾任米兰比可卡大学临床心理学正教授;玛格丽特·拉斯廷是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心理治疗师,同时是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童年观察:影响人一生行为和情感的心理学逻辑》
杰基·贝尔斯基、阿夫沙洛姆·卡斯皮、特莉·E·莫菲特和里奇·波尔顿著,吕颜婉倩翻译,出版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童年的气质能否预测成人的性格呢?童年经历、家庭养育、社会环境以及基因是怎样影响我们的成长、身体健康和寿命的呢?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呢?人生早期的自我控制力对日后的成功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四位知名心理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三大洲开展了三项大型队列研究。他们用 40 多年的时间,对几千人从出生开始一直到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的成长和发展经历进行了观察研究。同时,他们还探究了基因、育儿方式等因素与人类各种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他们采用前瞻性研究这种方式,而不是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去探寻青少年不良行为、性早熟、抑郁症等社会焦点问题的童年根源。同时,也探究儿童虐待、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等不良童年经历对人的一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会如何伴随人的一生。此外,他们还探讨了如何借助家庭的支持力量,培养孩子应对困难的复原力,让孩子免受逆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成长里程碑:48个一至三岁育儿指南》
陈美龄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1月版
零到三岁对儿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零到一岁属于婴儿期,一到三岁则是幼儿期。我们已经推出了零到一岁的婴儿期相关内容,而这一本是第二个关键时期的育儿指导。一到三岁的小朋友,在身体、智能和心理等方面的成长速度很快,每天都能有明显的变化。家长每天面对的孩子都不同,所以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育儿知识,以便能随机应变,充满信心地带孩子。这本书希望能给这段时间的幼儿父母及照顾者提供些资料,助其在育儿时更轻松快乐,也希望他们借助书中知识,为孩子提供最佳成长机会与环境。本书的作者是陈美龄,她拥有斯坦福教育学博士学位。她育有三个儿子,并且这三个儿子都在斯坦福大学就读。
《所以说 宝贝》
珠玉方成 著,丫丫 绘,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1月版
本书分成七辑,分别是顺、俗、唯、趣、放、慢、爱。这里收录了 100 多封母女之间的书信。青春期与更年期相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母亲的文字细腻且睿智,女儿的插画富有创意且童真,二者共同勾勒出母女 18 年相互陪伴、一同成长的温暖时光。本书是一位职场妈妈的生存实录。作者珠玉方成既是母亲,又是女儿,还是一位职场精英。她在每一辑末尾的“写给妈妈们的悄悄话”里,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小困扰以及解决之道。上有老下有小且忙于工作,职场妈妈要怎样才能活得从容、过得精彩呢?
《小家伙》
[法]玛丽昂·法约尔所著,其出版于 2025 年 1 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负责出版发行
这是一本没有文字的绘本。法国漫画家玛丽昂·法约尔将目光聚焦于家庭关系,从“小家伙”也就是孩子的诞生开始说起。我们能看到女性在家庭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家长在养育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父母对子女有着干预、影响和塑造,子女对父母有继承、叛逆与背离等行为……每个家庭的成长,都仿佛是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战争。
《生育、人口与教育投资:家庭量化历史》
克洛德·迪博耶、奥克·莱普玛、萨拉·卡米歇尔、塞林·迪利、夏洛特·施特默担任主编,郭永钦、蔡孟君、王凌峰进行翻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 2025 年 1 月出版
家庭是下一代社会成员形成自身观念的场所,同时也是生育决策和教育投资发生的地方。所以家庭能够影响一国的发展命运以及长期经济增长趋势。本书提出了许多既贴近现实又能引人深思的问题,并且尝试从量化史学的角度来进行回答:“少生精养”这种生育决策和“多生散养”这种生育决策,哪一种更明智呢?雇主为雇员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能够带来哪些好处呢?更大且更综合的学校,其教育效果是否更优?有兄弟姐妹这一情况,对儿童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性别平等是否一定会让“双职工家庭”成为主流形态?节育措施以及儿童收养等,是如何影响家庭与社会的经济决策的?在发达经济下的稳态均衡呈现出高生活水平、高性别平等程度以及低生育率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私而不立:变动时代中的光华大学》
韩戍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1月版
本书以近代国人自办的私立大学——光华大学(1925—1951)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顾及到光华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的教学与学术发展情况,另一方面重点讨论在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背景下,光华大学与国家、政府以及政党之间的互动。展现出这样一所私立大学从兴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并且为近代中国私立大学为何失败这一问题提供更深入的解释。本书作者韩戍为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他先后在山东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还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国大学史。
臧继贤/整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