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两高工作报告,新华社时评强调从严打击犯罪,优化营商环境

admin

8 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所作的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同时也听取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所作的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

当日下午,新华社接连发表了三篇时评。其中一篇是《一严到底,让施暴者感受到痛》;另一篇是《铲除电诈“毒瘤”,让群众感受到安》;还有一篇是《优化营商“软环境”,让企业感受到暖》。

一严到底,让施暴者感受到痛

记者向志强、段续

新华社连发三评:让施暴者感受到痛、让群众感受到安、让企业感受到暖__新华社连发三评:让施暴者感受到痛、让群众感受到安、让企业感受到暖

起诉涉及故意杀人、抢劫、绑架等犯罪的有 6.03 万人,审结了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 4.9 万件以及 5.8 万人,对驾车冲撞行人的樊维秋、校园持刀行凶的徐加金等依法从严从重从快进行惩处……今年的两高报告展现出大力打击严重暴力犯罪的鲜明导向,传达出对重大恶性犯罪绝不留情的态度。

对于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等各类“暴行”“恶为”,必须一严到底!

近年来,平安中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一些极端案事件也会不时发生。其中,有的直接对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有的冲击了社会的道德与人性底线。这些极端案事件不仅严重侵害了群众的利益,还带来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就如同侵蚀社会健康肌体的“毒瘤”一般。

安全是发展的根基,平安对民生极为重要。人民群众对恶意杀人、拐卖妇女儿童、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等犯罪案件反映强烈,对于这些案件,必须依法进行从严、从重、从快处理,要让施暴者体会到痛苦。同时,还要协同开展信息发布、警示教育等工作,使“不轨者”心生胆怯并退缩,让安全感得到补充和充实,切实起到震慑犯罪、安定人心的作用。

_新华社连发三评:让施暴者感受到痛、让群众感受到安、让企业感受到暖_新华社连发三评:让施暴者感受到痛、让群众感受到安、让企业感受到暖

严重暴力犯罪等极端案事件的成因较为复杂,并且具有随机性等特性,这对社会治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一方面要狠抓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还必须强化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并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把更多的矛盾纠纷在基层予以化解,使其处于萌芽状态,从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司法机关将“严”字置于首要位置,始终保持不放松的态度且毫不动摇,如此一来,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社会也能保持安定有序,这种良好的局面必然会持续得到巩固。

铲除电诈“毒瘤”,让群众感受到安

记者字强

新华社连发三评:让施暴者感受到痛、让群众感受到安、让企业感受到暖_新华社连发三评:让施暴者感受到痛、让群众感受到安、让企业感受到暖_

今年两高报告展现出对涉缅北等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严惩态度,还制定了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的工作意见。这些举措将有力地震慑违法犯罪分子,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促使社会保持安定有序的状态。

电诈犯罪令人民群众极为痛恨。其手段不断翻新且多样,隐蔽性和迷惑性都很强。黑灰产业链相互关联、紧密相连,成为了治理方面的难题。在众多受害者当中,有的被诈骗得一无所有,有的被诈骗得身心俱疲。这导致了大量的人间悲剧发生。诈骗分子获取的是老百姓的“养老钱”“看病钱”“救命钱”,对社会信任的根基进行了侵蚀,同时也对法律权威和国家治理能力构成了挑战。

铲除电诈“毒瘤”,需要筑牢法治的屏障,要不断创新治理的手段,还要凝聚各方的合力,以此彻底斩断那罪恶的链条,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要狠抓电话卡的源头治理,强化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深化国际间的执法合作,并且用心去做实反诈的宣传工作。

魔不能战胜道,邪无法压倒正。当前,依法严厉打击电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已取得积极成果。持续打击之后,躲在暗处的嫌犯被捉拿归案并受到法律制裁。技术反制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基层防控网络也更加严密牢固,全民的反诈意识在日益增强。要彻底铲除这个“毒瘤”,还需要全面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推动打击治理工作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坚决遏制电诈犯罪的高发势头。

打击电诈犯罪需要进行持久战和攻坚战。要一直保持高压打击的态势,从而给不法分子以狠狠的打击。要用法治的力量牢牢地守护群众的利益,让正义的光芒能够照亮每一个角落。

新华社连发三评:让施暴者感受到痛、让群众感受到安、让企业感受到暖__新华社连发三评:让施暴者感受到痛、让群众感受到安、让企业感受到暖

优化营商“软环境”,让企业感受到暖

记者段续、向志强

运用法治的力量来稳定预期、增强信心并且促进发展;加强对查封、扣押以及冻结等这类强制措施的监督;依据法律来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今年的两高报告直接面对社会所关注的问题,通过法治的“强硬举措”去优化营商的“软性环境”,从而助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能够以其力量平等地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产权和合法权益。法治可以破除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这些举措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且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这样做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让更多的企业有勇气去闯荡、去干事、去投资。

切实消除“痛点”,让经营主体能感受到司法的力度与温度。两高报告坚定地纠正利用刑事手段对经济纠纷进行干预的问题,纠正违规在异地进行执法以及趋利性执法的问题,纠正处罚过重的小问题以及滥罚小额的问题等。这既是对法律的维护,也能够更好地保护经营主体以及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新华社连发三评:让施暴者感受到痛、让群众感受到安、让企业感受到暖_新华社连发三评:让施暴者感受到痛、让群众感受到安、让企业感受到暖_

“暖心”服务作用显著,市场活力得以提升。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依法进行平等保护,强化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监督;运用法律手段惩治民营企业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腐败犯罪;严厉惩处对企业进行造谣抹黑、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将真诚的厚爱与严格的管理充分融入司法政策之中,并在个案办理中予以落实,这样司法就能做到公平公正,企业就能安心放心,创业创新创造的动力也会更加强劲。

营商环境不存在最好,只有更好。法治能发挥保障作用,可借此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持续对法治化营商环境进行优化,这样必然能增强发展信心,也能更好地激发市场创造力。

澎湃新闻记者 姚文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