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 3 月 10 日电,赵方园和王庆凯报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如今,AI 医疗作为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正从辅助诊断以及疾病管理朝着更深入的领域进行延伸。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针对“AI+医疗”的应用潜力以及应用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计策。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认为深度推理大模型以 DeepSeek 为代表,这种模型会赋能医药工业,能给制药企业在研发、生产、流通以及终端消费等全链条方面带来质量提升。深度推理大模型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用户的相关系统对接之后,制药企业能够利用大健康数据和医疗大数据等,并且利用得合理且高效,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研发方向和市场策略。
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指出,当前 AI 技术发展迅速。他认为,AI 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然而,AI 技术仍面临一些关键挑战。特别是 AI 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实际临床应用这一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验证和优化。
他认为,AI 正在对生物医药创新领域进行深刻变革,且将继续如此。AI 在靶点发现与验证方面发挥作用,在分子设计与优化方面有所作为,在临床试验优化方面展现成效,在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疗等方面也有贡献。AI 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能够大幅提高新药发现的效率,能够降低研发成本,能够缩短新药上市周期。
谈到人工智能与中医药时,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副董事长赵菁指出,要把 AI 技术和中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宝库融合起来,并且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这样能在更大程度上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赋予力量。比如在新药研发方面,能够加快 AI 驱动的新药研发进程,借助大数据来模拟分析中草药成分的药效与毒性,提高配伍筛选的效率,缩短研发的周期。
近期,全国有多家医院正式宣布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发布文件禁止使用 AI 处方。那么,“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究竟在哪里呢?
全国政协委员赵宏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主任医师,他表示,AI 无法替代医生,然而能够成为医生的优良工具与助手。在往后的日子里,AI 或许会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我们十分鼓励在技术方面对其展开前沿的探索性研究,不过要是要将其真正应用于人体身上,那必定得保持谨慎。
AI 出现后,科技发展迅速。很多医院都引入了 DeepSeek 大模型,我们的乡村医生也能够使用。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在调研中发现,以往因为基层医疗设备匮乏且存在人才断层的情况,所以导致了“小病拖大、大病误诊”的现象。AI 下乡,有助于破解基层医疗“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所面临的困局。同时,AI 下乡还能够引领基层诊所的数字革命。
以往乡村医生的诊疗手段存在局限,而如今借助互联网医疗这一途径,乡村医生便能够精准地判别疾病的类型,并且用药也更具针对性。他持有这样的观点,即 AI 医生的应用,一方面能够解决分级诊疗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另一方面还能够推动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互融合,进而形成统一的诊疗标准。
耿福能认为,中医药的“治未病”理念将借助 AI 实现科学化表达。过去我们主要是看病,而大模型出现后,未来就能够“算病”了。过去中医所说的治未病,实际上是通过面诊等方式大致判断可能会发生的病变,如今大模型集中了众多病种的数据后,就有可能进行推演,从而便于提前进行干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