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再度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并且被明确规定为需要实现“安全健康发展”的新兴产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提交了有关加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同时围绕着四个重点进行了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 图/受访者提供
张志勇介绍,2023 年我国低空经济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突破了 5000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这个规模将超过 1.5 万亿元。到 2035 年,有望达到 3.5 万亿元。低空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两大类。其中一类是物理基础设施,另一类则是信息基础设施。前者主要包含无人机和通用航空飞行器的起降场等,还有续航站、中转站以及配套服务设施,能够给予无人机起降、充换电以及存放等服务,能提升无人机作业的面积,并且通过共享为各行业的低空飞行活动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保障。后者主要涵盖通信设施、导航设施、监视设施、气象设施、反制设施等,为无人机和通用航空提供态势感知方面的服务。
目前,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趋势,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张志勇指出,在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布局、维护监管等方面,都亟待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统筹规划不够充足;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建设布局不够到位;监管维护有所欠缺。
加强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就能为快速发展的低空经济筑牢基础。基于此,张志勇提出了从规划、标准、共享以及维护这四个方面去努力的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对设施布局进行优化。迅速制定低空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一张图”,把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使其与国土空间、城市建设等规划相互衔接,加快对低空基础设施布局的优化进程,构建出多场景、多主体、多层次的低空设施布局,以满足飞行器起降、态势感知、维护监管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完善标准体系,明确规范建设要求。重点关注低空飞行器的起降场、续航站、中转站以及配套服务设施。依据通信、导航、监视、感知、反制等方面,清晰界定基本通用的配置要求。加快推进统一且全面的低空基础设施标准的制定工作。从而构建起规划、设计、研发、建设、检验、验收等全流程的标准化规范体系。
一是利用现有通信基站分布广泛等优势进行科学布局,实现共建共享;二是利用现有通信基站天然成网等优势,统筹推进无人机巢等物理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利用现有通信基站 5G - A 通感一体等优势,融合建设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反制等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低空智能网联体系,以支持无人机“飞得起、呼得着、管得住”。
四是进行统一维护监管并提升保障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构建低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安全监管平台。同时部署视频监控、气象观测以及智能维护系统,以此对低空基础设施实现全天候、实时的安全状态监控,并且提供常态化、专业化的设施维修维护以及故障快速处置服务。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杨臻 北京报道
编辑 任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