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破自主性难题,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admin

周丹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哲学研究》的编辑部主任。

“自主性”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且极为关键。学术期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破解那些因“自主性”而产生的一系列难题,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界构建起具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

破除西方知识体系的话语霸权

哲学中自主性是什么意思_中国哲学自由_

近代以来,西方学界在很长时间里掌控着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在哲学领域,在文学领域,在政治学领域,在社会学领域,在经济学领域等,都在运用西方的学术体系和学术话语,并且接受西方对“知识”和“真理”含义的界定,这些情况也直接造就了如今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态。所以,要从那种“将西方知识观当作唯一真理”的错误认知里挣脱出来,要以中国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作为起始点,去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培根以来的经验论传统以及休谟对事实与经验的二分,共同铸就了近代科学的客观性与可检验原则。19 世纪上半叶的实证主义思潮把“去哲学化”和“去价值化”这双重主题引入到社会研究的科学化进程中,价值无涉或者价值中立成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追求的“知识客观性”。现代社会的知识与权力本身存在诸多勾连,这是根据法兰克福学派和福柯等当代哲学家的反思得出的。而这种勾连正是许多现代社会问题的根源。西方所追求的“知识客观性”,深刻地体现了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权力—知识结构,使得启蒙理性成为塑造社会与意识的最具支配性的权力形态,这也构成了 20 世纪现代性反思的核心内容。实际上,西方的知识体系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识和自主意识。德国古典哲学有着鲜明自主性和高度原创性的文化形态。20 世纪以来的法国哲学也有着鲜明自主性和高度原创性的文化形态。“二战”前后,美国哲学家从英国、奥地利吸收了分析哲学的基本方法,并且与美国自身的实用主义传统相结合,迅速塑造了美国哲学界的主流形态,这其中有着明确的民族意识。

到今天,英美哲学主要是以工具化的知识生产作为导向,并且以“追求知识的客观性”作为口号,针对人文学科的各个细小分支开展形式化、量化的精细研究。然而,我们必须要看到,有一部分研究打着“价值中立”或者“价值多元主义”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暗地里推行美式的“政治正确”,通过隐蔽的方式构建起新的话语霸权。在“知识客观性”与“价值多元论”的旗号之下,所有文明的价值主张都被从知识体系中排除出去了,这使得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和它所生产出的知识体系分离开来。这样的价值多元主义所留下的仅仅是一个悖论:既可以信奉任何价值,又不能信奉任何价值。披着价值中立和价值多元主义外衣的人文社科研究反倒变成了一种具有极强排他性的“学术一神论”。我们要明确“自主性”的真正意涵,就必须破除“价值中立”“价值多元主义”背后的话语霸权。

_中国哲学自由_哲学中自主性是什么意思

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这一说法。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是将“实践”作为核心的哲学与以“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实践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贯通起来,并且也是实践让哲学和社会科学能够一并被提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方法论,需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替代实证主义方法。要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现实”去替换客观静止的“事实”。要以解决现实生活里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导向。要在人民大众的社会历史实践中生产出历史性知识。中国哲学传统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方法论提供了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其提供了思想资源,这是高品质学术期刊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中华文明拥有长久的经史传统。经是中华文明的常道,然而它并非固定不变且静止的形而上学概念;史以经作为定针,便不会是杂乱无章且盲动的。经史传统在连续与突破的辩证关系里进行损益并不断递进,给予中国哲学以守正创新的文化生命力,让其能够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相互参照,从而达到“源流互质”的真正的客观性思维。中国古代的义理学有这样的特点,它能在事实与价值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正因如此,中国哲学始终蕴含着深厚的经世济民的价值关怀。它能够切中时代的关键之处,也能够契合百姓的日常平凡之道。这便是中国哲学的主客圆融的义理观。

哲学中自主性是什么意思__中国哲学自由

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为“事实”。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视角下,“事实”具备客观性,唯有摒弃主观性与价值性的实证方法,才能够切实认知客观的“事实”。然而,“事实”的客观性以及研究主体的价值中立,这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预设。实际上,“事实”始终是由主体所发现的,从这个层面来讲,社会科学的知识归根结底属于自主性的知识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这一说法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正是这一提法确立了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自主性与客观性的问题,以及中国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解决好理论源于实践的问题。从范畴先行开始,从与范畴相对应的所谓“事实”着手来分解实践,最终只会形成片面的理论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现代哲学革命所产生的成果,它是以“实践”作为核心而构建起来的具有反形而上学性质的“哲学”。“社会科学”是用于认识实践以及理解实践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体用关系。因此,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特征。要深入反思西方知识体系形成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以及内在机理。要充分认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所走的独特道路和所依托的文化传统。要充分认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史以及其自主性探索的历程。这些都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学术期刊与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哲学中自主性是什么意思__中国哲学自由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并非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知识体系,也并非凭空去创造一个知识体系。学术期刊在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引领学界对人类以往社会实践所累积的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且要积极地去探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路径。

总的来讲,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处理人类已有知识积累的方式是“转化与吸收”。一是转化西方已有知识体系背后的主体价值属性,二是吸收人类优秀知识积累的成果。它反对抽象的形而上学真理,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历史中对已有知识积累进行检验、批判和革新。在现实的历史实践里,要从知识的逻辑演绎这一维度去处理关系,同时也要从时空演变这一维度去处理关系。要处理好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普遍性知识”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其他知识传统之间的关系。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于对西方真理观和西方实证主义的批判,要在“转化”已有人类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从以下五条路径来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其一,要在世界文明关系中对知识的自主性进行定位。其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紧迫性与复杂性。其三,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其四,要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其五,要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一是解决知识体系的“西方化”问题。构建任何知识体系,都可能会受到既有知识体系的限制与影响。西方的既有知识体系反映了其社会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并且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主导地位。三是要摆脱对世界文明关系中强势话语的依附性,在知识生产方面实现独立自主,在评价标准方面实现独立自主,在研究目的方面实现独立自主,在潜在应用前景方面实现独立自主,建立起真正立足于本国国情的知识体系。四是对人文社科领域中的文化传承发展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语境里的“历史科学”以及中国哲学传统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五是促使学科体系创新以及学科知识更新。自主的、中国化的知识体系必然是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前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也一定要适应新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具体的国家情况。

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建设任务在于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奠定学理基础。基于此任务,哲学的各个二级学科分别承担着在不同视角、不同领域以及不同维度上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承担着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思想引领的重要责任;中国哲学研究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知识领域,是坚持“两个结合”所必需的思想资源;外国哲学研究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参照体系,是我们理解现代文明、现代社会、现代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一把思想钥匙。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作为以问题范围和研究对象为划分标准的学科范畴,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承担重要任务,要解决现实问题,积累实践知识,回答时代之问。期刊要引导学界在生产自主知识的五条路径上持续深入地进行探索,要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统筹,要通过跨学科交流来推进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_哲学中自主性是什么意思_中国哲学自由

我们要通过批判西方真理观的“知识客观性”以及西方实证主义方法论,来巩固文化主体性并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关于“知识客观性”背后所蕴含的主体权力;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社会科学所谓价值中立的虚假本质。以基于人民群众的价值立场为基础,对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尤其是对西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转化和吸收”。在这持续的历史进程里,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给予前提方面的反思,另一个主要任务是为其奠定学理方面的基础。

人文社科期刊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平台阵地。它要自觉肩负起光荣使命,坚持以学术为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推出具备深厚学养、深刻学术思想以及深入实践根基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6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