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作品、科幻电影、科幻电子游戏、科幻周边产品以及科幻文化旅游,共同构成了我国科幻产业的基本框架。特别是到了2024年,科幻阅读、衍生品和文旅领域纷纷展现出强大的本土原创活力,促使产业发展的路径从依赖外部引进的IP模式,逐渐转变为以自主内容创作为核心的内在动力机制。科幻游戏行业的发展态势同样如此:近些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游戏在收入规模方面一直超越了对引进IP的依赖。
科幻影视领域之外,其他四个领域均显现出本土原创力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化意味着我国科幻产业在文化自主性和产业领导力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已从“接受与模仿”的阶段过渡到了“创新与引领”的新阶段。当前,产业生态系统正朝着更加系统化、可持续和创新的路径不断发展。
科幻阅读产业正经历转变,其核心从以引进西方经典科幻作品为主,逐渐演变为以本土原创内容为核心。这一变化反映出,新一代本土科幻创作者在规模、活跃程度以及吸引读者方面均呈现出显著增长,促使市场从“文本移植”模式迈向“叙事自足”阶段。同时,科幻文本的跨媒介转化能力也在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原创作品正成为影视改编、游戏开发以及衍生品拓展的重要来源。在此过程中,IP价值链完成了从单一文本形态向多元化文化产品形态的全面拓展,促进了出版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这一趋势不仅重新塑造了科幻阅读的内容架构,还加快了以原创IP为核心理念的复合型文化生产模式的构建,显著增强了科幻阅读在科幻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和战略高度。
尽管2024年中国科幻文旅产业的总体收入出现下降,然而,作为该领域核心的“主题公园科幻游乐项目”却显现出明显的结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揭示了消费者需求的地域化倾向,同时也映射出产业主体在内容创作和场景设计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国内主题公园在科幻游乐项目上,通过独特的布局和本土化IP体系的构建,促进了叙事主题、场景设计和技术互动的紧密结合。同时,文旅形态也在经历转变,从传统的观光和机械体验模式,逐渐向开放、互动和沉浸式的空间发展。总的来说,文旅不再仅仅是科幻IP的推广途径,它已成为一个集科幻创意、公共文化及商业运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借助科技媒介的融入与跨领域叙事的引入,科幻文化旅游领域实现了内容创作、社群构建和文化消费的全面提升,同时也迈向了从“场景消费”到“场景共创”的转变阶段。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科幻产业不仅承载了技术表达的使命,还关乎文化身份的塑造。长期以来,以欧美为主导的科幻创作与传播体系里,中国科幻主要扮演着文化吸收和产业继承的角色。推动中国科幻发展的关键动力源于丰富的想象力、技术的加持以及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深深植根于文化自觉的觉醒和文化自信的增强。本土原创实力与本土叙事技巧的持续增强,使得中国科幻以“内容供应者”和“叙事构建者”的身份踏入国际舞台,进而推动了全球科幻产业从单一主导模式向多元共生模式转变。这一转变既是市场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科技进步、文化意识觉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全球竞争格局演变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记者团队:由光明日报的记者王美莹和陈海波,以及通讯员刘祎涵共同组成。
学术支持:中国科幻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