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编者按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2025中国科幻产业年度报告》揭示,在2024年,我国科幻产业整体收入成功攀升至1089.6亿元,这一数字连续两年实现了对千亿规模的跨越。
在千亿级别市场规模的推动下,一场关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深入探索已经拉开序幕。科幻领域不再仅仅是产业的狂欢,它更是科技的前瞻性预测与人文思考的交汇点。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来自科幻产业各个领域的实践者,共同探讨“硬核科技”与“文化柔术”之间的激烈碰撞。
科幻文学:想象未来 塑造未来
介绍人:我国科幻文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常务理事 陈楸帆
科幻作品汇聚了科技与人文的精髓。《流浪地球2》中,数字生命的出现引发了伦理上的强烈震动;《造神年代》中,AI造物主与人类文明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在这些作品的背后,作者们不断对科技与人性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的力量,还需深思技术、人性、传统以及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为一位科幻文学创作者,我目睹了我国科幻领域迈向辉煌的历程。《流浪地球》借助行星推进器在银幕上点燃了科幻之光,《三体》则让水滴探测器在全球范围内翱翔——在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背后,人工智能技术正悄无声息地为科幻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自2017年起,我便着手探索与人工智能协作进行创作,借助AI的大规模模型来激发创意、拓展情节构思,乃至模仿角色间的对话。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为我揭示了创作的新方向。我与李开复共同打造的《AI未来进行式》便是一次跨领域的尝试。我们融合了科幻小说与科技解析,通过故事来描绘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未来景象。不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展望,亦对地缘政治格局、权力分布以及文化间的碰撞进行深思熟虑。期望通过这样的探讨,为中国在国际人工智能治理的交流中贡献若干独到见解。
我持续在思考如何构建AI时代下的科幻创作体系。在高校及科技企业的协作过程中,我们努力打造了一个“科幻与AI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旨在让科幻作家、学者以及AI技术专家共同探讨关于未来的议题。此外,我们还积极倡导大家加入AI社区,利用AI工具进行创作,共同营造一个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创作环境。
AI技术不仅革新了创作手段,更在全面促进科幻产业的转型。在内容制作层面,AI不仅能够产出故事大纲,还能将文字脚本转换为分镜头脚本,甚至能够制作出概念图和短视频。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科幻创作的难度,使得更多创作者得以加入这一领域。
AI辅助创作的宗旨在于提升人们的创造力。尽管AI能够贡献众多创意点子,然而在艺术评价和价值选择上,最终还是需要人类来做出决定。在这种协作方式下,我有更多机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内涵深度以及人文关怀方面,而这些方面正是AI目前尚无法取代的。
在AI时代,科幻作家不仅要对未来进行构想,还应当致力于塑造它的面貌。中国的科幻创作应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同时也要具备国际视野,运用东方的智慧来展望AI的发展前景,既要有科技的坚实内核,也要有文化的温暖情怀。
科幻影视:技术是想象力的“翻译官”
讲述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陈旭光
在摄氏零下80度的严寒中,上海被冰雪覆盖,万千行星发动机助力地球摆脱太阳系的束缚,数字生命在虚拟空间得以新生……这一切并非好莱坞巨制的场景,而是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为我们呈现的一场视觉盛宴。
2019年,《流浪地球》崭露头角,凭借46亿的高票房,成功反驳了“中国拍不出科幻片”的质疑。紧接着,《流浪地球2》、《三体》、《独行月球》等作品相继推出,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中国科幻电影终于在这片领域站住了脚跟,实现了逆袭。
曾经,我国为何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硬核科幻”作品?个人认为,这主要源于想象力的匮乏、技术水平的滞后以及理论的创新不足。回想早期,《霹雳贝贝》和《长江七号》的科幻元素,宛如孩童的简笔画般稚嫩。然而,时至今日,《流浪地球》中地下城的每一块钢板、太空电梯上的每一道电弧,都承载着成千上万名制作团队成员多年来的辛勤付出。中国电影产业正通过运用“重工业级”的实景建造和数字特技,将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浩瀚宇宙和星海景象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场景。
科幻影视作品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巅峰对决。《流浪地球2》中关于数字生命的探讨,与GPT引发的伦理问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瞬息全宇宙》以低成本制作展现了奇幻特效,证明了小预算同样可以驾驭多元宇宙的构想;《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敦煌飞天的粒子特效和动态水墨引擎,使得东方美学在银屏上攀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坚信,技术远不止是简单的工具,它更是将想象力转化为现实的“桥梁”。在《沙丘》中,IMAX镜头与杜比音效的运用,使观众仿佛能亲身感受沙漠的炙热;《阿凡达2》则通过水下动作捕捉技术,使得演员眼睫毛上的气泡都变得异常清晰。正如导演郭帆所言:“工业化的精髓并非仅仅在于投入巨额资金购置设备,而是通过严谨的流程和高效的管理,将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固定在每一帧画面之中。”
中国科幻领域的迅猛发展,不仅见证了产业的辉煌成就,而且象征着“网络一代”观众已成为文化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渴望在电影银幕上目睹属于自己的“星际探险”。在《三体》游戏中,Z世代观众解码着外星文明,而在《开端》中,他们则沉浸在循环追凶的情节中,他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剧情,更是一种对未来的世界参与的强烈感受。我期望年轻一代能够通过观看科幻影片,在虚构的宇宙中探寻自我定位,甚至提前体验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与展望。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言,面对人工智能,人类的想象力或许将成为最后的防线。我国科幻作品正以科技为工具,以丰富的想象力为素材,在银幕上描绘出一个民族的未来憧憬——这或许正是我们对浩瀚宇宙最浪漫的倾诉。
科幻文旅:从“看”科幻到“玩”科幻
讲述人: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郝媛媛
我书柜的最底层角落藏着一个能够变形的塑料机器人,它正是那失去一只手臂的擎天柱。儿时因不小心损坏玩具而生的遗憾之情,仿佛依旧在心头徘徊。如今,北京环球影城的赛博坦星球已在我心中具象化。在“话痨”威震天的调侃下,坐在4D动感座椅上参与“火种源争夺战”时,一股时空错位的震撼突然袭来:我们这一代人竟然亲眼见证了科幻从玩具到文旅产业的全面变革历程。
国际上的实践表明,一种“影视、文旅、制造”相结合的闭环模式正在对科幻IP的价值链进行重塑。东京台场的高达基地通过灯光秀和众多精致的手办,为高达爱好者打造了一个消费和朝圣的圣地;奥兰多迪士尼则运用科技和资本的力量,打造了《星球大战:银河边缘》这一作品;游客们可以亲临电影场景,操控千年隼号,实现一场科幻的完美梦境——前者蕴含着日本机甲科幻的雄心壮志,而后者则展现了好莱坞式的科幻造梦风格。影视化呈现、周边产品的开发、主题场馆的构建以及体验空间的打造,这些转变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对传统的文化旅游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在产业迭代的进程当中,科技创新始终是“破壁”的关键力量。处于科幻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80后亲历了重要的变革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科幻动画、电影以及相关玩具产品共同构成了科幻产业的支柱;进入90年代,环球影城通过特效技术和《侏罗纪世界》等科幻IP,为游客带来了惊险刺激的体验;新世纪的开始,《阿凡达》凭借IMAX 3D等先进技术,革新了科幻电影的制作手段;到了2022年,AI创作的《太空歌剧院》在艺术博览会上脱颖而出,引发了艺术和科幻领域的强烈震动;如今,《三体》系列文旅产品运用数字交互技术,让参与者变身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决定人类及宇宙命运的舰员……
现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空间等前沿技术为科幻作品的互动与沉浸式体验开辟了新的途径,促使大众从单纯的“观看”科幻转变为亲身体验“参与”科幻。正如科幻作家王晋康所言,“那些曾只能在书页间遐想的幻想,正逐渐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近期,以《三体》为灵感来源的室内主题乐园——苏州的“未来科幻馆”,已成为科幻文化旅游的新亮点。《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指出,2024年我国科幻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244亿元的营收,本土主题公园中的科幻项目收入也在不断增长。我国科幻文化旅游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速度,不断孕育出新的产品、新的场景和新的体验。
科技创新为全球的科幻文旅创意人士拓宽了无限的创意天地,然而,对我触动颇深的,却是我国科幻文旅所独具的特色。在位于北京的SoReal超体空间内,那座历经百年的首钢高炉遗址被巧妙地转化为了一座科幻主题乐园,“首钢精神”与赛博朋克风格完美融合,产生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共鸣。戴上VR眼镜,在钢铁高炉中深入体验科幻故事,心中不禁涌起一种感觉,我们这一代人的科幻梦想,似乎找到了最坚实的支撑——那些曾经支撑起共和国工业脊梁的钢架,如今正承载着民族向着星辰大海的无限想象。
科幻衍生品:在虚实交融中感知科技魅力
讲述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庄维嘉
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探索者,我在初次接触到《三体》这部作品时,便对其生动描绘的宇宙观念感到无比震撼。自那以后,我多次组织并带领团队参加中国航天文化创意大赛,通过创意设计的视角,近距离地目睹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并通过我们的文创作品将航天精神广泛传播。
《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揭示,2024年度科幻衍生品市场总额突破25亿元人民币。《流浪地球》与《三体》等科幻巨作已构建起一个庞大的IP体系。
2025年中国科幻大会召开之际,一支由超过二十所高校共同组成的科幻联盟展团崭新登场。我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划者,特地邀请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新媒体艺术专业共同研发的全国首个针对月球科研基地的“数实混合泛在教学平台”参与展出,吸引了众多目光。该平台实现了从“虚拟设计”到“仿真测试”,再到“实体设计”和“实景应用”的完整流程覆盖,并推出了创新的虚实结合教学模式,有效缓解了实际场景难以触及的难题。在展区中,不仅展示了众多高校科幻社团的模型和文创类教学成果,还发布了我国首份《高校科幻人才培养发展报告》以及“航空航天科幻数字徽章”,并成功举办了鲲鹏青少年科幻圆桌会、星辰杯世界大学生辩论巡回赛等多项活动。
在科幻IP的衍生领域中,“南天门计划”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标志性案例。该航空科幻宇宙IP已经积累了超过五十万字的文本内容,以及近百件精心制作的装备模型。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一个涵盖影视、游戏、研学等多个领域的完整产业链。该计划的核心建立在先进科技的基础之上,借助战略空天载机平台等科幻元素,致力于描绘出一个航空强国的未来愿景。
中国科幻产业的潜力巨大。北京市近期推出的科幻产业规划显示,到2027年,该领域的产业规模有望超过千亿。这一预测充分说明,科幻不仅仅是文化产品,更是搭建科技与未来之间桥梁的关键。
回顾至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的前身《科学文艺》杂志创刊之际所倡导的“科艺融合”思想。时至今日,借助促进科幻文化旅游和衍生品的发展,大众能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汇中领略科技的独特魅力,这恰恰是科学想象力转化为现实生活的鲜活例证。
科幻游戏:在沉浸体验中思考科技问题
讲述人: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总编辑 伊迪
被誉为“科幻小说鼻祖”的凡尔纳曾言:“任何人类能够构想的事物,终将有人能够将其变为现实。”伴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增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曾经遥不可及的设想如今已逐步变为现实。
我已连续两年参与了中国科幻大会,而今年的大会呈现了更多关于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场景以及科幻技术的项目展示和投资洽谈,这一现象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幻产业的积极向上发展趋势。
在我眼中,中国科幻产业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0时代,那时科幻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沉浸在丰富的想象力中,如《三体》所展现;其次是2.0时代,影视与科技的融合催生了科幻视听消费,涵盖了科幻动漫、科幻电影等多种形式;再者是3.0时代,以高科技应用为基础,科幻场景消费成为主流,涵盖了数字游戏、科幻文旅等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而4.0时代,或许将是一个数智融合、虚实共生的科幻元宇宙。
根据产业数据,我国科幻领域的收入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其中科幻游戏贡献了相当比例,达到六成,成为该产业的核心力量。
我们精心打造的一款科幻题材游戏,其核心创作团队汇聚了众多对科幻充满热情的资深爱好者。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仅汲取了经典科幻作品的灵感,还紧密结合了现实科技的进步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合理构想。游戏内容深入探讨了诸如“能源开发的利弊共存”“人类进化方向的多种可能性”等现实议题。我们期望通过游戏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激发玩家对科技发展平衡性的深入思考,这正是我们构思故事的核心宗旨。
我对未来抱有信心,它将是一个想象力和技术力量并肩竞速的时代。我们有必要深思,如何增进科幻产业、科技创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未来产业之间的紧密关系,以促成这四大产业的同步进步与深度结合。
我国已设立针对未来产业投入的持续增长机制,致力于发展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以及6G等前沿产业。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科幻创意与想象力成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科幻元素与未来产业、文创产业将实现深度融合。
孩子们在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的未来城科幻乐园里尽情享受“虚拟现实飞行”这一科技项目的沉浸式体验,画面由黄政伟拍摄,收录于光明图片库。
于重庆市永川区的科技园区一期区域,工作人员正在进行XR虚拟现实技术的展示。新华社报道。
2025年中国科幻盛会的揭幕仪式于首都钢铁国际展览馆盛大开启,该活动由新华社进行了报道。
在2025年的北京科幻嘉年华活动现场,一位学子接过了由机械臂送来的甜点。新华社摄影报道。
记者团队:由光明日报的记者王美莹和陈海波,以及光明日报的通讯员刘祎涵共同组成。
学术支持:中国科幻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