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地铁某些线路的较远行程中,常常可以看到乘客带着小凳子在车厢里寻找空位坐下。乘坐这些线路确实需要消耗不少体力,然而,自带小凳子不仅会妨碍其他乘客通行,还可能占据车厢较大空间,影响他人站立,而且在车厢晃动时,自己也容易摔倒,甚至可能绊倒他人。因此,上海地铁曾多次发布通知,敦促乘客们不要成为“板凳族”。
然而,从个人立场来看,成为地铁上的“板凳族”亦是在漫长通勤途中缓解疲劳的一种无奈选择。在早高峰时段,乘客们如同沙丁鱼罐头中的鱼群,若站立时间超过90分钟,生理上的极限将使得道德评价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板凳族现象的涌现,其根本在于个人试图弥补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面对休息的迫切需求,“一张板凳所占用的空间几乎等同于三名乘客站立的空间”,“板凳族的存在显著增加了紧急制动时发生碰撞事故的风险”,“车门区域的‘板凳圈地’行为将极大地降低疏散效率”——这些旨在维护通行权的说法,实际上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板凳族”引起的集体安全与个人权益的持续争议,规则的不明确性也是一个关键原因——目前施行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并未对携带折叠椅的行为作出明确禁止。在这种环境下,管理陷入了“无明确禁止即允许”的模糊地带。尽管在2023年10月,上海地铁处理了76起携带小板凳的情况,然而,以劝导为主的温和执法手段并未能有效震慑,而频繁的广播提醒也仅是发出呼吁。与此同时,运营方在人性化服务与安全管理之间摇摆不定,这无疑使得公众对于这一问题的认知更加混乱。
未设定具体禁令时,既不可禁绝亦不可放任不管。需认识到“板凳族”现象的正当性——回顾9号线、11号线设计阶段,彼时涉及的郊区居住人口密度远不及今日,鉴于交通配套设施极度匮乏,唯有通过增加轨道交通的发车频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运输能力,方能从根本上减少乘客对携带座椅的需求。
其次,对地铁车厢内部空间进行局部改造与优化,例如在部分线路的车厢中部设立“禁止站立区域”,乘客可在此区域使用便携式座椅或稍作休息,同时确保两侧通道的畅通无阻。此举即是通过分区管理的方式,在满足乘客休息需求与保障通行安全之间取得平衡。
在地铁早高峰时段,折叠椅瞬间展开的场景,我们不应仅将其视为个人与规章的冲突,而应认识到这是城市发展中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体现。要破解“板凳族”的困境,我们必须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城市管理的细致入微中探寻平衡之道。如何确保每一位忙碌的行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如何确保公共安全底线不被突破,这是超大都市治理所应具备的温度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