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位于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的玛丽娜公主医院内,第17批援助博茨瓦纳的医疗队伍哈博罗内小组成员、放射科医师蔡文超(位于左侧)正在与当地工作人员展开业务探讨。这一场景由新华社记者策基索·特巴洛拍摄并发布。
中几友好医院放射科主任阿梅莉·拉马对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与我国医生的携手合作,使得诊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她所提到的我国医生,指的是我国第31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成员。正值5月19日至27日,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召开之际,我国一直积极投身于全球卫生治理,持续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支援海外医疗的队员们以仁爱之心和精湛医术造福了当地民众,这一行为生动展示了中国以实际行动持续促进全球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
阿达马·库亚特医生,中几友好医院的医师,感慨万分地说:“中国专家们传授给我们众多技艺。”自我国首批援几医疗队抵达以来,我国医生们已累计为约83万名患者提供了诊疗服务,完成了约20.9万台手术。他们不仅抗击了埃博拉疫情,填补了技术领域的空白,还培养了当地的医疗人才。这一连串的数字,不仅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也铺就了一条从‘给予鱼’到‘传授渔’的援外医疗之路。今年三月,我国派出的第三十一批援几医疗队抵达中几友好医院,他们所携带的,不仅有常规的听诊器和手术刀,还包括了骨科领域的人工智能辅助设备以及手术机器人等先进技术。然而,在电力供应不稳定、无菌操作条件受限的条件下,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应用并非易事。为此,中国援几医疗队不得不在调试设备的同时,与当地医生携手合作,共同制定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操作规程。几内亚卫生部长巴在今年的3月13日向我国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对于我国在几内亚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过程中所给予的宝贵援助。他同时重申,未来将继续深化与我国的合作关系,以使更多当地民众受益。
中国已成为全球卫生援助领域的领军国家。这一评价出自美国全球发展中心网站于4月9日发布的报道。报道指出,中国已陆续推出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健康丝绸之路”的卫生合作战略,并与世界卫生组织、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签订了强化卫生合作的协议。中国不仅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关键资助者,其在卫生及发展领域的知识产出也日益显著。实际上,中国派往几内亚的医疗队伍,不仅是众多援外医疗队伍中的一员,更是我国六十年援外医疗历程的一个生动写照。到了2023年,我国已向包括非洲在内的76个国家与地区派出了三万名医疗人员,总计为近两亿九千万患者提供了医疗服务。自首例股骨头置换手术成功实施以来,我国援非医疗团队在非洲各地书写了众多医疗史上的“首例”奇迹,讲述着无数充满大爱精神的感人篇章;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中国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工程于2023年1月完工,成为非洲大陆首个配备现代化办公与实验设施、设施完备的全非疾控中心,从而开启了非洲公共卫生事业的新纪元……
国际劳工组织在其5月8日发布的《迈向全民医疗保障的中国经验》报告中指出,中国近年来在拓展全民健康保障体系方面实现了显著进步。该组织强调,对这些成功经验的系统梳理,有助于为全球范围内众多正致力于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国民的健康状况,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根本原则。在卫生健康领域,我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24年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岁,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均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国民健康水平稳居中高收入国家的前列。面对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新一轮挑战,我国致力于提升全球人民健康福祉的初心始终如一。面向未来,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优先的发展策略,致力于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整体水平,全力保障国民的健康福祉,并向世界贡献稳定、可靠和积极的力量;我国还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助力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的协调职能,严格执行国际卫生法规,有效推进大流行病防控协议的相关工作,确保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同时,我国将深化疾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达成的共识,大力开展公共卫生对外援助,强化跨境传染病的防控合作,并致力于全球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
当前,受到单边主义带来的冲击,全球卫生治理领域正遭遇较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坚定地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原则,并致力于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扮演核心协调者的角色。我国愿意与各国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并积极推动形成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