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拉开序幕。然而,过去一些机构或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志愿填报、招生录取等关键环节,利用考生及家长迫切的心情,散布不实信息,制造焦虑情绪,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考试招生的正常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相关机构,严肃告诫所有考生及其家长,务必通过正规途径查找、了解相关信息,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切勿轻信虚假信息,务必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一、认准官方权威渠道,警惕山寨信息诈骗
近年来,部分社会机构与个人借助网络平台散布涉考涉招信息,出现政策解读偏差、信息失实等问题。更有甚者,通过篡改域名字母(例如将“edu.cn”篡改为“edn.cn”)、模仿官方页面布局等手段,假冒、仿冒高校及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新媒体账号,或注册类似“阳光志愿XX”“阳光高考XX”的APP,捏造并传播虚假信息,诱使考生和家长购买付费服务,严重扰乱了考试招生秩序。
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大力推行“2025高考护航行动”,并已与相关互联网平台合作,为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提供了官方认证标识。这样做旨在方便考生及家长辨别真伪,获取官方的招生政策和相关服务信息。同时,考生和家长还可以通过教育部官方网站查询全国高等学校名录,核实今年具备招生资格的高校的基本信息。
提醒各位考生及其家长注意,在互联网上搜索高等教育机构招生资讯时,务必辨别“官方网站”的标志,小心防范假冒账号及网站所设的欺诈陷阱。
二、理性报考不迷信,切勿轻信高价辅导
近期,诸多社会团体与个人纷纷炮制各种噱头,旨在吸引公众关注,同时制造并兜售志愿填报方面的焦虑情绪。他们或以“专家”、“名师”的身份包装自己,或虚构所谓的“内部信息”、“内部数据”,以此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价格不菲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提醒】相关部门未曾颁发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一职业资格证明,而所谓的“志愿规划师”等角色,多数是由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士担任,他们依照预设的“台词”对考生及其家长进行所谓的“辅导”。在高考志愿填报阶段,各个省份的招生考试部门会公布那一年的高考成绩汇总以及历年各院校的录取数据,同时,各高校也会公布其招生规定、录取方式以及历年的录取参考资料,这些信息并不涉及所谓的“内部消息”或“内部资料”。在2025年的志愿填报阶段,"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以及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考试机构均推出了免费的志愿填报辅助服务,并发布了相应的参考资料。考生们可以登录官方网站查阅所需的参考信息,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拨打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以及中学的咨询电话,或者选择线上咨询的途径来获取相关的政策和资讯。
提醒各位考生及其家长注意,务必通过正规途径,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全面考量个人志向与兴趣,同时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理性的选择,并独立完成志愿填报。
三、了解正规录取流程,远离特殊渠道陷阱
在高校招生录取阶段,部分社会团体及个人宣称与某些领导或招生办公室有联系,有的甚至采取伪造文件、冒充高校招生人员等手段,谎称能够通过“开后门”或“搞特殊”的方式,利用“内部名额”、“机动名额”、“计划外增招”以及“降分录取”等名目进行欺诈活动。
2023年5月,赵某考试成绩与某大学录取分数线相差0.5分,因而未能被该校录取。在此期间,曹某将赵某引荐给了彭某。彭某声称能够协助赵某获取该校的入学名额,并保证若无法实现入学承诺,将全额退还所有费用。从2023年5月至7月,彭某以虚构请客送礼、购买入学名额等理由,从赵某手中骗取了40600元。
教育部在“三十个不得”招生禁令中明确指出,高校招生规模和计划不得随意调整或扩大,招生活动不得超出既定计划或违反计划管理规则,省级招生办公室不得违规操作投档流程或降低录取标准,同时,严禁在招生过程中降低录取标准录取考生,或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学生。
在此特别告知考生及其家长,我国高校招生工作严格按照既定的招生政策和学校招生简章进行,采用计算机远程网络进行录取,并遵循严谨的工作流程和监督体系。绝无所谓的“内部名额”、通过降低分数进行“补录”或“补招”的现象。正规的招生录取过程不会产生任何额外费用。对于任何要求缴纳保证金、录取费或指标费的行为,请务必保持警惕,切勿轻信。
四、认清不同教育形式,警惕虚假招生宣传
近期,部分社会机构及个人有意将普通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界限模糊化,通过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课程、国际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误导考生及其家长。一些办学单位虽以普通高等教育之名行招生之实,实则接纳了其他教育形式的学生。此外,一些中介机构和社会人士管理的招生账户在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时,往往利用“免试入学”、“免费就读”、“保证就业”等诱人手段进行虚假宣传,过分渲染就业前景和升学率,从而误导了考生及其家长。
【提醒】所有参加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学生都必须通过高考选拔。然而,所谓的“录取通知书”并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正式录取文件,“入学”之后,也无法完成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新生的学籍电子注册手续,更无法获得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证书。
提醒各位考生及家长,务必仔细区分普通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模式,挑选最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途径。在填报志愿时,应当全面借鉴官方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及各高校的官方资料,同时考虑个人的志向和兴趣等多方面因素,切不可轻信那些花哨的宣传,以免做出不理智的学校选择。
五、做好个人信息防护,防范志愿篡改风险
高考志愿是高校录取的关键因素,任何恶意篡改行为都将面临法律的严厉惩处。2024年8月,山东某县一派出所接到张某的报警,他反映自己收到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显示的院校与所填报的志愿不一致。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同班同学李某与张某之间存在矛盾,李某通过微信假冒教师身份,盗取了张某的高考报名账号和密码,进而篡改了志愿,导致张某未能被原报考院校录取。最终,李某因违法行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提醒大家,篡改高考志愿的行为实际上侵犯了考生的受教育权利。根据司法实践,这种行为可能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以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请勿误以为无知就能无畏,也切勿以为事后可以用“恶作剧”等借口来搪塞,违法者终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提醒各位考生及家长,务必增强警惕,严密保存个人的身份证信息、考生编号等敏感资料以及志愿填报平台的登录密码,切勿将这些信息透露给他人,以免志愿信息遭受恶意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