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陈桂平,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的一位独臂村医。自1996年起,我便肩负起药箱,踏上了行医之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已更换了16辆自行车,累计骑行里程超过12万公里。我穿梭在乡间的小路上,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如今,这已是我从事村医工作的第29个年头。6月30日,我有幸在国新办举办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向大家做了自我介绍。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卫生所的乡村医生名叫陈桂平,这一信息由国新网提供的图片所展示。
陈桂平于1977年诞生,自幼年时三岁遭遇火灾不幸失去右臂,十二岁时又亲眼目睹姑父因疾病过早离世,这些经历让他立志从医。在南昌卫校求学期间,为了解决单手操作的困难,陈桂平不懈努力,日夜苦练,最终逐步掌握了各种医疗技能。
1996年,陈桂平成功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从而成为了一名村医,并开设了自己的卫生所。自那时起,他几十年如一日,全天候待命,随时准备响应召唤。每当药箱背在肩上,走在田间小路上,看到老人们倚着拐杖在村口期盼,听到孩子们欢快地呼喊“陈医生来了!”,他的内心便涌动着满满的激情,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所承载的价值。
陈桂平坦诚表示,在过去的29年间,我心中始终装着2000多位乡亲的健康资料,累计接待患者超过20万人次。在为困难群众和孤残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时,我总是能减免医药费就减免,能少收就少收,并且资助了260名有困难的学生。未来,我将继续在乡村这片土地上深耕,致力于行医和做好事,同时也期待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一起成为乡亲们健康的守护者。
陈桂平在发言时情绪略显激动,紧握话筒的手微微颤抖。作为一位医生,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时,作为残疾人,他深刻体会到了党和政府、残联以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怀与大力支持。
这确实是显而易见的,无障碍设施日益增多,使得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康复服务正逐渐普及,让更多的残疾人士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教育及就业机会也在不断增多,许多像我当年那样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如今有了更多实现梦想的途径。我深知,前方的道路仍充满挑战。然而,请坚信,时代在不断发展,环境也在持续优化。尤为关键的是,我们必须主动把握机遇,探寻个人兴趣所在,磨砺出精湛的技艺,凭借我们的毅力、智慧与辛勤汗水,来展现自我价值、贡献社会。我们不仅能够自给自足,更能够成为照亮他人前行道路的明灯。”陈桂平如此说道。
在见面会上,陈桂平提及,起初众多患者心存疑虑,对仅有一只手的医生能否准确扎针表示担忧。为了消除他们的疑虑,陈桂平特意购买了注射器,并在自己的手臂和脚背上不断练习。他得到了家人,包括父母和弟弟妹妹的大力支持,他们主动提出在自己身上进行练习。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不断改进,陈桂平用实际行动消除了患者的疑虑。随后,患者们对他充满信任,纷纷选择他来打针,这无疑是对他能力的高度认可。
1996年,陈桂平凭借考试成绩正式踏入乡村医生的行列,并在家乡开设了卫生所。彼时,村里经济状况不佳,村民们即便身体不适,也往往因经济原因不舍得就医,小病往往拖延成大病。陈桂平回忆说,开业后的第三天凌晨一点,一位家长急匆匆地敲开了他的门,表示孩子已经高烧不退一周,因担心承担不起药费而迟迟未就医。我急忙拿起医药包,跟随家长来到了家中,目睹孩子躺在破旧的棉被之中,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自己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无法就医的时光,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细致检查和精心救治,孩子的体温终于得到了控制。在回家的路上,我首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了学医的价值——那就是守护乡亲们的健康,为他们减轻生活的重担。
那次的出诊事件加深了陈桂平对医学事业的执着信念,而首次面对突发心梗的病患,更让他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当我疾步奔向患者家中,携带急救药品和诊疗设备,发现老人躺在地上,心跳微弱无力,我立即为老人解开衣扣,进行心肺复苏。经过超过六分钟的坚持不懈,老人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我坐在地上,身心俱疲,但内心却充满了释然。”这类紧急出诊的情形在这几年里已经屡见不鲜,每当乡亲们打来电话,我便会立即动身。我明白,作为一名乡村医生,“随叫随到”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承诺。未来,我将继续肩负起守护乡亲健康的重任,成为他们最可靠的依靠。”
在见面会上,陈桂平表达了他的感慨:“我由衷地感激社会各界给予我的关怀与支持,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所发生的正面转变。我深信,国家与党推出的优秀政策,正为千千万万农村居民,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农村残疾人指明并照亮了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