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373次列车砸窗事件引热议,广铁长沙客运段再通报

admin

对于K1373次列车发生“砸窗”事件的争议,即便广铁长沙客运段发布了详尽的通报,讨论并未随之平息,反而激发了更多热烈的讨论。

7月2日夜晚,K1373次旅客列车不幸遭遇事故,造成电力中断,乘客在浙江金华被迫滞留。由于车厢内空气不流通,气温升高,一位男性乘客为了通风而砸碎了窗户,此举却遭到了铁路公安的训诫和批评,这一事件随即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到了7月5日中午,广铁长沙客运段通过官方微博对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指出尽管车厢内确实有些闷热,但并未达到需要立即启动车门开启或破窗等应急措施的紧急状况。

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_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_

网络视频截图

_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_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

上海铁路局金华车务段先前发布消息,指出7月2日晚上8点28分左右,金温地方铁路公司的一列货运列车在金华市东孝乡的沪昆线东孝站未能及时停车,进而驶入下行正线,与正在通过的K1373次旅客列车相撞,导致客车机车的前端车厢出轨,幸运的是,事故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7月2日晚上11点27分,铁路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对滞留在沪昆线东孝站的K1373次旅客列车进行了紧急处理,随后更换了机车,列车得以重新启动并继续前行。

在长达三小时的停留期间,车厢内闷热的气氛让乘客们感到极不舒服,并由此产生了诸多抱怨。通过网友上传的多段现场视频可以看出,车内乘客普遍大汗淋漓,有的男性乘客甚至脱去了上衣,露出赤裸的上身;一名工作人员的衣衫也已被汗水浸湿;此外,还有乘客向工作人员抱怨道:“这里太闷了,能不能打开车门?”

事故发生后,3号车厢里的一位男性旅客取下了安全锤,用力砸碎了车窗。这一行为使得原本闷热的车厢得以通风。有乘客向媒体描述说,窗户被砸开后,“风儿吹了进来,感觉舒服多了,车上的温度计也显示温度有所下降”。

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_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_

网络视频截图

_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_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

广铁长沙客运段于7月5日中午详细发布信息,指出事故发生地东孝站仅是一个四等小型车站,既不负责客运也不负责货运,仅承担列车接发等技术性作业。该站没有旅客候车室和上下车平台,而在事发时刻,车站内仅有三名工作人员负责行车工作。

事故发生后,车上负责添乘的干部迅速组织全体列车员工启动应急措施,全面加强车辆巡视。大约晚上九点左右,列车员工打开所有车厢的乘务室、洗手间、洗脸间以及车内80多个可供通风的窗户,进行通风降温。同时,他们还将班组携带的40多瓶矿泉水分发给乘客。晚上九点二十分,车内的气温大约在31摄氏度,此时3号车厢里一位年约五十的女性乘客出现了头晕症状,列车上的工作人员随即将她引导至4号乘务室进行休息。

通报显示,7月2日晚上22点04分左右,3号车厢里一位男性乘客私自取下了消防锤,企图击碎车窗,列车上的工作人员上前进行劝阻,但未能成功,结果造成了一块车窗玻璃被砸碎。事发之际,列车服务人员对车厢内空气的闷热程度及乘客的承受能力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和分析,他们判断,由于客车停靠在无站台的路轨两侧,车门距离地面超过1.5米,且当时是夜晚,车外没有照明,若打开车门,乘客下车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跌倒受伤的安全隐患。尽管车厢内空气较为闷热,但并未达到需要立即开启车门或破窗采取紧急措施的紧急状况。

通报指出,在7月2日晚上11点11分左右,列车的空调系统得以重新启动。列车抵达金华站后,铁路公安部门对破坏车窗的男子进行了相应的批评与教育,同时,车辆维修人员对受损的车窗进行了必要的修理工作。

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__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

该通报一经发布,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众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在那种特定时刻,乘客是否有权利破坏车窗进行通风?对于破坏车窗的乘客,是否应当给予批评与教育?”这一议题上。

此外,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在遭遇类似紧急状况时,应如何妥善应对,具体包括如何打开车门和车窗?若开启车门和车窗后仍无法有效降温,是否可以实施紧急破窗操作?此外,应由谁来负责判断并执行破窗通风的紧急避险措施呢?

财新之前报道指出,业界一些观点提出,铁路部门不应对该砸窗男子进行批评教育,其依据是《民法典》第182条的规定:因紧急避险行为导致的损害,应由引发险情的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若危险源自自然因素,避险者则无需承担民事责任,但可适当获得补偿。然而,上述条款亦明确指出,若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失当,或超出了必要的范围,导致不必要的损失,那么实施紧急避险的个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7月6日,澎湃新闻从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林斐然处获悉,现场观察显示,铁路工作人员正努力维护秩序并采取补救措施,这一行为无可争议。他们不辞辛劳,汗水浸透衣衫,竭力安抚旅客情绪。然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还有其他降温或临时安置旅客的方案,例如改善通风条件或临时停车等措施。

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__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

林斐然指出,现场的工作人员在各自的职责权限内已经竭尽全力,然而,车厢内的气温确实偏高,且应对突发情况的协调能力有待提升,这一点必须依照《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规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全面的加强和改进。

在谈及紧急避险的相关问题上,林斐然指出,车内的高温确实有可能对乘客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而男子砸窗的行为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紧急避险行为,因此不必承担法律责任。然而,是否将其定性为紧急避险,还需考虑砸窗这一行为是否真正有助于解决问题,例如室外与室内的温差有多大,以及每节车厢需要砸破多少窗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还需评估砸窗是否真的是处理此类事件的最佳选择,而非盲目地鼓励人们砸窗。

澎湃新闻于7月5日发表的《马上评丨“砸窗通风”是与非,不妨多问问现场乘客的感受》一文中指出,是否应该砸窗,同样有必要倾听现场乘客的真实感受。这种询问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提问,更应当体现出对现场情况判断的尊重。在那个特定时刻,乘客们是否感到不适、是否需要砸窗,理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看法,并试图理解他们所处的困境。

澎湃评论强调,细读通报可以发现,砸窗所用的工具是消防安全锤,这本质上是一种用于紧急救援的设备。这样的设计本身就表明,在紧急状况下,鼓励人们积极寻求自救。至于对紧急状况的判断,究竟是应当追求“严谨、细致、精确”,还是可以在察觉到危险迹象时便果断采取行动,这实际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_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_这事儿|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讨论,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的通报而淡去

澎湃评论指出,此事件引发的讨论并非仅仅是站队问题,更应引导我们梳理应急措施。视频中的一个细节引人关注,那就是在窗户被打破后,立刻有工作人员上前挡住窗户。从客观角度讲,他是在履行职责,担心乘客因破窗而跳车,从而引发更多风险。然而,如果当时能稍微变通一下,比如先尝试打开车门,并告知乘客不得下车,或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北京晚报于7月5日发表评论指出,不论乘客破坏车窗,抑或是列车员工的处理方式,其根本目的理应相同,都是为了确保现场乘客的生命安全。该砸窗男子虽已受到批评与教育,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反而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在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时,我们是否能够采取更加科学、专业以及人性化的应急处理措施?例如,车厢内的温度需达到多少摄氏度时,才可实施破窗行动?

上述评论指出,列车服务人员对现场问题的处理具备一定专业性,然而,这种处理与乘客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铁路部门应当利用这一机会,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流程进行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增强对特殊状况的判断与处理能力,更精确地在保障公共安全与满足乘客实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乘客也应掌握更多科学的自我救助技巧,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序地相互帮助。双方都把安全当作能否砸窗的标准,就不难取得共识。

澎湃新闻记者 廖艳 实习生 瞿王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