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随笔】
邵建东,担任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同时也是浙江省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智库联盟的研究员。
在大众观念中,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企业被视为科技创新的领军者,而职业院校往往被忽略。然而,实际上,它们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例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研发了高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这一成就填补了IC测试设备产业的空白。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在光刻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成为国产匀胶机自动旋涂技术的先驱。
目前,职业院校已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搭建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面体系,然而,在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过程中,仍遭遇了不少挑战,其中“成果闲置”的现象尤为明显。
破解这一困局,涉及多个方面。
例如,推进“立地式”技术的研发及服务项目。职业院校需深入到生产的最前线,全面掌握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企业在产品研发、工艺优化、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依托大数据技术分析,系统能够识别并分析影响产业进步的技术难题,精确锁定研发目标,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和高效的技术支持方案,助力企业改进生产环节,显著提高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例如,构筑特定技术领域的品牌竞争力。职业院校需深入融入企业技术需求,致力于打造“遇到特定领域问题即想到对应职业院校”的市场服务认知。与此同时,要健全评价和反馈体系,不断追踪并评估应用技术成果的实际效果,适时调整技术转化方案,以保证应用技术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的高度契合。
当然,要实现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最核心的挑战在于增强转化效率,这涉及到平台建设、团队协作以及机制创新这三个关键环节。
要构建一个成果转换的桥梁,如何确保校企合作之间的界限清晰?作者认为,职业院校需要融合校内外的科研力量,打造一个网络化的成果转化数据库,及时公布高等院校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企业的技术需求,以便实现信息的迅速配对和精确对接。线下建设产学研合作示范平台,借助行业技术创新联盟、行业产教融合团体等平台,向企业全面提供技术研发布局、产品试验、成果培育等一体化服务,并优化了从技术需求搜集、项目匹配、成果评估直至转化应用的全过程服务链条。同时,我们精心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活动,包括技术对接会、成果展示会以及项目路演等,以此推动双方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市场的步伐。这样一来,学校的技术得以发挥其作用,企业的需求得到了精确满足,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了互惠互利。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携手金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成功打造了我国第一所高校知识产权展示平台,此举有效推动了校内校外创新资源的融合,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顺利转化,消除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障碍。
要构建一支高效成果转化团队,并加强校企合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关键在于从以下两个关键点着手努力。首先,要重视团队人员的结构优化,构建一个多类型人才的复合体。广泛招募来自科研、法律、商务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精英,全面融合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市场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资源,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协作效能卓越的综合性转化团队;同时,需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主动构建并推广校企合作在技术研发与人才服务方面深度融合的“两栖”模式,促进科研人员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实现自由流动,使他们既能深入高校进行前沿理论的研究,又能紧密跟踪产业前沿的发展态势,把握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难题。近年来,浙江、江苏以及山东等省份纷纷引领潮流,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的新模式,推行“双聘制”政策。它们在部分顶尖职业院校中特别设立了人才驿站“编制池”,这一举措旨在为应用型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实现自由流动和“两栖”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平台上的支持。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推动了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共享方面的深入合作,还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转化效率。
为了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率,如何构建起校企合作的有效通道?作者认为,职业院校作为推动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应当在评价和激励这两个核心环节上加大力度,确保成果转化能够真正实现并产生实际效果。在评价领域,有必要构建一个多元化、全面的科研评估体系,摒弃过去仅以论文篇数和项目等级作为评判科研成果好坏的单一准则,并将政策意义、产业贡献及社会效应等核心要素纳入评估体系之中。通过增强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应的评估,我们引导科研工作者将研究焦点调整至解决产业实际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旨在克服传统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过分重视发明创新而忽视成果转化的弊端。在激励层面,应当改进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具体来说,要界定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比例,确保教师能够从成果的市场效益中直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此外,还需设立专项奖金,对那些表现优异、成效卓著的教师进行额外表彰。这样的物质激励措施,有助于极大地激发教师投身于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进而促使更多高品质的科研成果进入市场应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成果拍卖所得资金分配方案极具吸引力,该方案明确指出,学校仅保留5%的资金用于管理,其余95%将全额退还给科研团队,即便是职务发明专利,科研团队同样可以享有95%的收益分成。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7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