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3日电 题: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昌:在医学领域追逐“光明”
中新网记者 吕少伟
清晨6点,北京天色刚刚蒙蒙亮。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科主任王振昌已经出门,准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无论天气如何,他几乎每天都在这个时候上班。“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开早高峰,节省上下班时间,又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王振昌对记者说。
王振昌的日子非常忙碌,除了医院管理和临床诊疗之外,还肩负着教学、科研等学术任务,他常说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而是一个勤奋的人。
王振昌1986年参加工作,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人民医生、一名党员,王振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这个勤奋刻苦的人,凭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人民的热爱,在医学影像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造福了广大患者。
王振昌将自己定位为“医学领域的信息工作者”,日常工作需要他与大量影像数据打交道,“我们工作的本质是获取、感知和解读生物信息,或者说人体的复杂信息。”
王振昌正在查阅医学影像资料。北京友谊医院供图
出生在医学世家的王振昌,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放射科。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主流科室。但王振昌看到了医学影像的重要性,“它是医生的眼睛,是医生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随着科技的进步,这门学科的作用会越来越凸显。”
王振昌自接触医学影像以来,就经常思考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让这门学科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广大患者。
王振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耳鼻咽喉影像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图像不清晰、不准确、看不懂等问题,以及“盲区”、“无法显示”等问题,导致耳鼻咽喉影像诊断效率低下,大大制约了影像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因此,王振昌带领团队向耳部影像发起挑战。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王振昌及其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微米级骨CT,大大提高了影像诊断的效率和影像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
“我们用了十年时间才研发出这一在医学影像设备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端设备。”王振昌自豪地说。目前,该设备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家医院投入使用,在临床诊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成果及研究团队还荣获了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振昌还带领团队攻克了诸多技术瓶颈和临床难题,推动了我国头颈部疾病影像诊断的快速发展,并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专利32项,并于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昌的办公室里挂满了照片,记录着一个个难忘的故事,最令他难忘的,莫过于在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的那几年。
2015年1月,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政府向王振昌及其医疗队颁发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做出的特殊贡献。北京友谊医院供图
2014年,王振昌被选为第24批中国援几医疗队队长。当时,西非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大批外国人从非洲撤离,几内亚是疫情重灾区之一。作为疫情中的“逆行者”,王振昌和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与几内亚人民同甘共苦,共同抗击疫情。“我们不仅代表北京,也代表国家,我们感到自己的使命光荣。”王振昌说。
在王振昌的带领下,医疗队用约一年半的时间帮助中几友好医院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同时为在几中资机构和华侨华人提供医疗救治、宣传埃博拉知识、开展几内亚公共卫生培训,成为中国援非史上第一支获得几内亚总统颁发共和国勋章的医疗队。王振昌还将自己多年从事影像学研究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提升了当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
王振昌每当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常常感慨万千。“先看生死,后看众生”,这句话是他的导师、行业领军人物吴恩辉教授告诉他的。这句话坚定了王振昌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也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王振昌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包括患者的诊疗,也包括医学和技术创新。”几十年来,已经在世界各地培养出众多学生的王振昌以身作则,追寻医学领域的“光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