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6日电 题:《长城工匠》程永茂:对险峰无限痴迷
中新社记者 杜燕
“就像是在和古人对话,当时他在做什么,如果我参与修建长城会怎么做,这些场景都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站在雄伟险峻的北京怀柔箭扣长城上,年近七旬的程永茂微微闭上双眼,手杖在空中挥舞着,仿佛这一刻他正在向几百年前的工匠学习技艺。
北京长城始建于北齐,明代大规模重修,是中国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从范围上看,北京长城遍及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六区,全长520余公里。箭扣长城位于怀柔,是明长城中最著名的险段之一。它东连慕田峪长城,可通古北口、山海关;西连黄花城长城,可通八达岭。长城顺应山势,走势变化,历来以险、奇、峻、秀著称。
程永茂在北京箭扣长城。 记者 张宇 摄
20年来修复长城20多公里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怀柔长城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我甚至清楚上山、下坡时哪块石头踩疼了我的脚。”曾参与箭扣长城五期修缮工程的程永茂对箭扣长城可谓是如数家珍。
然而,作为怀柔本地人,程永茂第一次爬上长城是在2004年,当时他接手了第一个长城修复项目——怀柔黄花城段长城的修复。
程永茂年少时当过制瓦学徒,后师从著名古建专家、古建筑修复兴隆门第十五代传承人濮学林,成为第十六代制瓦师。曾参与红螺寺大殿重建、天安门城台保护、太庙祭祀楼修复、广济寺下院藏经阁修缮、八大处公园第四庙大悲殿修缮等工作。
“我从小就听爷爷讲长城故事,对长城有种特殊的感情。”程永茂说,20年前他第一次参与修复长城,就是爷爷故事里明万历年间蔡开将军修建的那段“固若金汤”的长城。
长城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多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墙体坍塌开裂、地面碎裂、破损。即便如此,程永茂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登上长城时的震撼:古人依托险峻的山势,修建了如此规模宏大、工艺精湛的建筑,整个建筑气势磅礴。
此后的20年里,程永茂的足迹遍布怀柔长城乃至周边延庆、密云等地区,他从未停止修缮长城的脚步,从怀柔黄花城段长城,到慕田峪长城、青龙峡长城、河坊口长城、箭扣长城,迄今已修缮长城20余公里。
千方百计攻克三大难关
凌晨4时许,在箭扣长城脚下的西栅子村,一名运料工人带着四头骡子来到材料厂,准备把一袋袋灰料运往长城。
在位于北京箭扣长城脚下的西栅子村,一名材料运输员牵着四头骡子来到材料厂,准备把一袋袋灰运往长城。记者张宇摄
天还没亮,地面一片漆黑。不一会儿,天色开始泛白。记者跟着骡队走进密林深处的山路。脚下是松散的泥土,身旁是茂密的杂草。沿途,铺设的水管若隐若现。
程永茂告诉记者,箭扣长城地处险峻地带,可以说是“中国万里长城最险峻的一段”,修复工程有三大难点:用水难、材料运输难、施工难。
为了解决施工用水问题,施工队从山脚向上铺设管道,利用高空加压水泵通过二次提水将水提至山顶。现在正值夏季,运输没有问题。每年十月底,山区气温急剧下降,水管就会面临结冰的问题,抢修工作就会暂停。
虽然水患问题解决了,但物资运输仍是个难题。施工所需物资运到第一料场后,需要用骡子驮运。在炎热的夏季,为保证物资及时送达,骡队通常每天三四点就出发,两三趟,运输能力十分有限。
记者跟随骡队行进一个多小时,来到侧墙,看到卸料后,用简易绞盘将材料垂直拉起,再靠人力将杠杆搬到施工现场。
“见鬼”“天梯”“鹰飞倒挂”……箭结长城上,每一个危险的工地都考验着工人们的勇气和能力。
“修缮长城,不能一味追求速度,施工安全才是重中之重。”程永茂说,这些工人大多参与长城修缮工作已有十余年,“他们不仅有攀险峰的本领,承重能力也很强,当然,工艺也必须过硬。”
“看不见作品”才是“理想状态”
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真正的长城,是程永茂心中始终萦绕的问题。
红安全帽、照相机、背包、手杖,是程永茂长年徒步长城时的“标准装备”。他一边进行实地考察,一边查阅史料,对比各段长城的修缮年代、工艺、材料、砌筑方法,制定修缮方案。
2016年,他接手箭扣长城修缮工程。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改进修缮方法和理念。以已完工的四期箭扣长城修缮工程为例,一期工程增加了部分新砖,二期、三期基本没有增加新砖,四期则依然秉承“少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用旧砖、遵循古法,在保证长城本身安全的同时,保留了长城的“旧”。
目前,箭扣长城保护修缮工程第五期已启动,修缮涉及北楼至慕田峪景区的6座敌楼,全长915米,修缮工期近三年,此期修缮实现了“边考古边修缮”的无缝衔接。
到达正北楼,程永茂带领记者走进箭扣长城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敌楼。“正北楼造型精美,共十三层,石条凿成,回廊有双阶梯,南侧有两处金币洞。”他说,这是他心目中最美的敌楼。
工作人员刚把梯子撤掉,就指着金库顶部问道:“能看出来哪些地方进行了修复吗?”
程永茂在正北大厦。 记者 张宇 摄
看着记者摇头,他笑着说:“看不出来是对的。”
“新旧难辨,给满分。”改造过程中,他简单用古法重砌旧砖,尽量不加新砖,“看不到施工痕迹”正是他的“理想状态”。
他说,目标是在确保长城本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干预,保持原貌。
多年来,他总结出修缮长城的“五随”方法:随层、随坡、随曲、随古、随残。随层即顺着古墙的石、砖、土层修缮,不错位、不乱位、不重叠;随坡即修缮时顺坡而修,注意坡度和角度;随曲即顺着原有的山体弯曲,该拐角的地方留,该死角的地方留,顺其自然;随古即保留古长城的旧貌,按原样修缮;随残即忠实于古长城的历史现状,残损处保持残损状态,保留历史的沧桑感。
“这里内侧女儿墙倒塌时,我们没有重建,只是用收集来的旧砖砌了两三层墙砖,支撑女儿墙外墙,并将旧砖的断头部分保留露出来。”程永茂一边拐杖望过去,一边指着修缮好的边墙说,长城是随着地形变化而变化的,修筑加固时要按照原有的曲线、坡度进行修复。
从北楼往西走,是修复的一段长城。年近七十的程永茂在时高时低、时宽时窄的城墙上快步走着。突然,眼前出现了一块十几米高的岩石。除了石壁和一些垂直的裂缝外,几乎找不到“路”。
这就是“鬼见愁”。程永茂介绍,这一段长城建在岩石上,墙体早已坍塌,原有的台阶已被破坏,形成一个巨大的缺口。修复时,考古遗址就地保护,以减缓消失速度,尽可能避免工程干预。
跟随程永茂攀登“鬼见崖”,大家仍旧震撼不已,不禁感叹长城修复者们在“取水难、运料难、施工难”的情况下,还能保留长城惊险、奇野的面貌。
在程永茂看来,最重要的是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继承下来,不要改变原有的工艺,给后代留下真材实料的东西。
执着于做一名险峰上的长城工匠
“牛角边,北楼;石渡海,鬼见愁;过石门,勾子;擦边,缩颈塔;布达拉宫,一边倒;油桶顶下,虎跳愁”,是东线十二景。“擦边,将军关;三十八级台阶,险梯;一边路,京结;鹰飞倒挂,九眼塔”,是西线八景。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上。在程永茂眼中,雄伟险峻的箭扣长城风光无限。他总结了《跨景看箭扣长城二十景》,并标注在图纸上。
多年来,他用摄像机记录了箭扣长城的季节变化和修缮情况,还学会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智能设计技术进行绘图。
每幅图都清晰简洁地标出了箭扣长城的地理位置、各段特点以及“五随”筑法的要点。
他说,每修缮一段长城后,都会将现场详图、实测数据、竣工图绘制保存下来,这样不仅可以让现有成果一目了然,也能为今后的修缮工作提供直观的参考资料。
2020年,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箭扣长城脚下的西栅子村成立。
2021年5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关于遗产保护状况报告的决议中,对箭扣长城的保护和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箭扣长城五期修缮工作已开工,他仍坚持每周至少爬长城到工地“督导”一次,有时甚至要督导五六次,遇到关键部位,他常常亲自示范手艺。
他认为,只有及时发现和处理改造过程中的问题,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认真、热情、专心、负责”,是他在修缮长城工作中总结出的八字座右铭。
如今,他已培养出一支经验丰富的修缮队伍,有4名第十七代弟子。他把多年来的经验言传身教地传授给弟子们,“只要我还能干,我就会带领大家继续守护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见证过刀光剑影、炮火纷飞、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南北民族交流融合。他说,自己20年的坚守,是他对长城的一份热爱。
身边人都说程永茂对长城“痴迷”。“对我而言,痴迷是一种幸福。”程永茂说,人生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一件事。“我要做长城的工匠,老祖宗留下了这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