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上不时出现几家大型券商股权投行部门降薪的传闻,引起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从信息发酵过程来看,先是某员工在社交媒体发声引发讨论,随后多家媒体关注并报道此事。恰逢2024年中报披露季,相关讨论迅速升温。面对舆情发酵,多数证券投行在公司层面显得相对沉默,而这一反差反而引发了更多讨论。
从宏观角度看,IPO大幅收紧导致投行员工业绩下滑在情理之中,据Wind统计,2023年超过15家券商遭遇亏损,进入2024年上半年,随着股权融资规模同比进一步萎缩,券商亏损状况或将进一步加剧。
证券投行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披露的信息显示,部分投行降薪已蔓延至固定薪酬。员工此时选择在社交媒体发声,反映出他们在行业寒冬中更容易感受到不公平待遇,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因此希望引起公众关注,促使公司管理层采取更透明、更公平的做法。公司选择沉默或许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比如一旦降薪裁员被官方确认,可能会对公司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更多人才流失。
笔者认为,本轮投行降薪裁员本质上是面对业务量减少的必要人力资源优化,合情合理。如果公司保持沉默,虽然不会扑灭舆论,但可能会引发外界更多的猜测和讨论,导致外部信任度进一步下降。长远来看,甚至可能影响公司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
因此,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内部应积极与员工沟通,建立有效的内部反馈机制,帮助员工树立信心;对外部舆论也应实事求是,积极回应,避免外界出现更多猜测,引发舆论进一步发酵。
此外,在行业低迷时期,证券投行不能单纯关注成本控制,而应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扩大项目储备,为市场复苏做好准备。此外,投行管理层还应制定更长远的战略规划,着眼于未来趋势,而不是只关注当前的困难,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帮助员工保持积极的心态,稳定人才队伍。
历史上,知名的海外投行也曾多次遭遇降薪裁员,涉及范围较广。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雷曼兄弟破产后,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混乱,各大投行为了求生存,纷纷缩减规模。2011年欧债危机期间,欧洲银行和投行也面临巨大压力,引发一系列裁员降薪事件。但低谷过后,欧美市场和海外投行均迎来复苏。总之,降薪裁员是面对严峻经济形势采取的应急措施,如何在危机中修炼内功,考验着每家投行管理层的能力和决心。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