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 杜艳)为贯彻落实《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推动落实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作为首都,北京发布了21项地方标准。其中,首次制定16项,修订5项。
今日,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获悉,本批次发布的重点标准如下:
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北京市制定了《多极融合建设管理规范》,按照“能结合、能结合”的原则,全面整合各极以及道路沿线的支撑底盘。 ,并部署在一起,为后续安装各种设施预留空间。包括:列出应集成的各类杆体及安装设备,涉及照明设备杆体、交通信号控制设备杆体、交通违章监控记录设备杆体、道路交通标志杆、公共交通客运标志杆、特种设备杆、网络通信设备杆、公共标志杆等,并明确综合箱内可集成的机箱包括安防监控、交通监控、光缆交接、无线通信等设备的配套机箱。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提升首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夯实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基础,助力城市高水平自动驾驶示范区拓展。
北京市修订《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第十八部分:供气企业》,围绕基础管理、现场环境、生产、电气设备等10个方面设定评价指标,增加燃气设施保护与控制等要求开展范围检查,进一步提高供气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制定《既有建筑外门窗改造及验收技术标准》,规定了改造评价、改造设计、改造施工及验收的特殊要求。例如,在装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强调施工技术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要求采用先进的门窗材料和施工技术,提高门窗的安全性、节能性、适用性和耐用性。标准发布实施后,有利于提高既有建筑外门窗的功能质量和整体性能,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改善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
有助于把握垃圾分类的“关键小事”
北京修订《生活垃圾、粪便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标准》,增加卸货作业环境和中转站严密性要求,提高卫生填埋场关闭后的使用率,明确建立即时沟通渠道并设立网上列。 、落实监督制度和其他管理规定,包括:垃圾应密闭运输并及时转移,封场后应定期对地下水、渗滤液、垃圾填埋气、环境空气、厂界噪声进行监测和评估;人员出入口设置信息显示屏。标准发布实施后,有利于进一步保障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高水平运行,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北京市修订《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内容和结果,增加“老年综合征”、“风险事件”等评估要素,等级调整并改变条件,综合判断老年人的能力。综合能力评定结果分为能力完整、轻度残疾、中度残疾、重度残疾和完全残疾五个等级。水平,并以资料性附录的形式呈现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的工具和相关量表,有利于保证居家等不同养老服务场景下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的便利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和机构。对全面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推动京津冀地区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互认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北京制定全国首个地方标准《行业协会商会诚信建设标准》,首次在制度建设、人员管理、业务管理、会员管理、行业自律、信息化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行业协会商会诚信建设管理。
截至2024年4月末,北京市已登记注册行业协会商会1352个,占社会团体总数4302个的31.4%。其中,在市民政部门设立登记的行业协会、商会903个,在区级民政部门设立登记的行业协会、商会449个。分别占全市行业协会、商会总数的66.8%和33.2%。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引导行业协会、商会规范、科学、有序地开展诚信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规范行业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行业健康发展。
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北京市制定了《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编制要求》,规定了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编制的基本要求、内容、格式、要素等,包括:程序应结构完整,语言简洁易懂,并覆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涵盖所涉及的所有操作岗位和活动。标准颁布实施后,有利于规范和指导危化品企业编制安全操作规程,让每位员工了解本岗位、工种的主要危险源、操作流程和应急措施,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和事故并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全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北京市制定了《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第11部分:城市综合公用管廊》,依据《城市综合公用管廊消防安全管理规范》,明确了城市综合公用管廊消防安全管理的组织职责、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和重点管理。综合公用走廊火灾风险特征、微型消防站、预案及火灾处置、消防档案等要求,包括:应建立火电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打火机等火种不得带入综合管廊;每年至少对消防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定期维护保养等。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管廊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构筑城市地下“生命线”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