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信息时,APP会推荐感兴趣的内容;打车时,导航会推荐最短(最快)路线;点外卖时,平台会推荐附近的餐馆……如今,算法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算法要好”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算法是好的,应该是“看得见的”。 1月3日,抖音宣布推出10项举措,建立安全信任中心,有效促进算法和平台治理透明,打造更好的网络生态。抖音表示,将依托安全信任中心,聚焦社会关注的问题,包括算法原理、审核机制、打击网络暴力和谣言等平台治理工作以及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保护工作等,回应公众关切,接受公众监督。
加强算法治理的透明度无疑是有针对性的:现实中,算法在互联网上无处不在,但了解算法原理的门槛较高。技术专业化加上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出现《黑匣子社会》中弗兰克·帕斯夸莱描述的困境——人们无法理解算法,也无法避免算法的影响。很多人对算法赋予了一定的魅力,将其放入“技术万能”的框架中,这也是依附于其之上的。
正因为如此,让算法走出黑箱就成了推动算法向善的应有之义。算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清华大学教授梁正曾表示,下一代人工智能应该是可解释的。 “现在(人工智能)最大的问题是黑匣子。”当务之急是打破算法黑匣子,确保人工智能可知、可信、可控、可用,使其沿着科技轨道向善运行。
可以看出,从2021年9月9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管理的指导意见》,到2022年1月多部门印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到2022年1月印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数月前,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浪·政府网络算法典型问题专项行动”的通知》 Platforms”,这表明算法技术的国家级标准正在不断完善。其中,促进算法的公开透明是算法治理的一贯要求。
从公众的期待来看,人们也希望算法在“向善”理念的指导下,能够将其智能、高效、便捷转化为社会公益。
在算法治理依赖多主体参与综合治理,需要行业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共同作用的背景下,美团近期公布了规范算法披露、建立开放多元的算法沟通机制的八项措施。目前,抖音推出了包括提升平台治理透明度在内的10项举措,都相当有针对性。
本质上,平台持续努力提高算法透明度是对政策要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对社会期望的积极回应,彰显了平台作为治理主体的价值意识。
法学学者马长山曾指出,今天,科技向善的标杆不再是以物质分配为核心的物理正义,而是以信息共享/控制为核心的数字正义。这就需要基于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行为规则的生活方式,有效探索和重构数字正义理念、原则、程序等。要实现数字正义,需要将算法嵌入到整个社会体系中进行评价,用系统化思维来为算法提供解决方案以做好事。
以人们关心的大数据成熟度、信息茧化等问题为例。虽然将算法与复杂信息生态之间的多向关系简化为因果关系并不妥当,但算法植根于现实,确实影响着现实。鉴于此,如何利用良好的平台治理,更有效地引导算法走向“正义”之路,也将考验平台的责任。
此前,抖音等平台已通过多项举措不断优化算法机制,如依靠算法模型自动学习和积累数十亿“向量特征”、探索算法衡量指标的优化、综合运用内容等减少重复。碎片化、主动挖掘用户多元化兴趣等策略,避免信息的统一呈现……
算法的下一个层次是信息。最大程度地遏制低质量信息的传播,也是发挥算法作用的重要途径和目标。算法治理最终嵌入到平台的综合治理中。
过去一年,抖音还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平台治理。比如,针对一些非法“操作技巧”、“启动账号”传授账号污染上游算法的问题,组织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无底线“传授”获取流量的行为。我们清理了一批引导用户发布“同质化”、“不择手段炒作社会热点”、“创作违反公序良俗的人物”、“自导自演的诈骗案”,这是业内最“第一个吃螃蟹的”。
此次,我们在现有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加强内容多样性探索、兴趣探索与匹配、搜索推荐联动、社交好友推荐等机制,进一步完善推荐屏蔽词设置、不感兴趣等。和其他功能。更好地消除“信息茧”问题;我们为热点当事人、网络暴力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侵权问题“追究到底”,推出“涉企侵权”专项服务,为合理诉求寻求高质量解决方案,丰富现有的“一键防御网”“宝”智能屏蔽功能……都着眼于让围栏变得更强。
算法具有负外部性,所以要用更高维度的“算法”扬长避短。这种高维“算法”的核心逻辑是以人为本,蕴藏着人文温暖、人文情怀——这就是良好的平台治理的意义。内在要求。
说白了,算法改进的背后是平台价值观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希望更多的平台能够用良好的治理来回应社会对“算法向善”的期待,让算法与“数字正义”的要求保持一致。
钟鸣(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