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见证科技创新中心的十年辉煌

admin

_未来就是现在,上海已在未来之中,怎样才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_未来就是现在,上海已在未来之中,怎样才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

未来就是现在,上海已在未来之中,怎样才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_未来就是现在,上海已在未来之中,怎样才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_

临港是上海第一个看日出的地方。每当换年的时候,人们都会在滴水湖畔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打在人们身上的光芒也照亮了不远处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

换个角度思考,这并不是时代的隐喻——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站在最前沿,四面八方发光。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启动十周年。十年前,上海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科技创新”的第五个功能定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国家安全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打基础”“搭框架”到“强化功能”,十年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进入了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新阶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上海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GDP的4.4%左右。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57.9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龙头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

“十年磨一剑”。回顾过去,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用这样一句话,足见全市上下努力的深度。

如何迈向下一个十年?展望未来,上海有方向。围绕2035年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上海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这绝不是一条平坦的路。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颠覆性技术爆发的前夜。谁占据技术创新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大城市不是在创新之路上奔跑。

上海不仅是最先引领时尚和思潮的,也是最先承受压力的。有警惕和紧迫,也有信心和毅力。关键是以创新为引领,突破“硬骨头”。

如何加快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困境;如何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每个关卡都很困难,每个关卡都必须通过。

去年年底,《自然》和《科学》分别发布了2024年“十大人物”和“十大科学突破”。两个榜单唯一的交集是上海长征医院徐虎吉教授在利用同种异体通用CAR-T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为什么一项只招募了3名患者的临床试验上榜?两家顶级刊物的评价中都提到了这些词:冒险、革命性的方法、新的篇章。

创新精神就在这里。毕竟,真正的创新不是跟风,而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是连接许多车厢,而是发明火车。

今天,当我们谈论上海的创新时,我们谈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努力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去年,为深化基础研究组织实施机制改革,上海上思自然科学研究所成立。不久前,上海首批“上思探索学者”名单揭晓,青年科学家将致力于探索科学研究中的“无人区”。

就像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高价值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制药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双十定律”,即研发一种新药需要10年时间、10亿美元。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是常态。

看似低风险的道路是否一定有一条容易的道路?过去几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热门标的扎堆的现象并不少见。他们的商业化结果证明,后续创新并不能带来预期的回报,反而很容易陷入困境。

只有提高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才能抓住机遇、引领发展。

人类科技发生爆炸性飞跃的时间点被称为科技革命的“奇点”。

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在新书《奇点更近》中明确表示:人类走向奇点的千年之旅已进入冲刺阶段。他指出,多年来的一系列进步都是基于“加速回报定律”:信息和计算技术的力量越大,边际成本越低,边际效益越大。

科技创新对原有“四个中心”乃至千千万万个行业的牵引效应也随着技术的进步呈指数级增长。

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与智能船舶、智慧港口等航运技术的突破密不可分;

上海摩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揭牌一年多来,已聚集255家大模式企业,一批金融、交通、消费等领域的垂直大模式找到了应用场景。可见,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成为发展新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发展新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上海不仅注重“从0到1”,还重视“从1到10”、“从10到100”,全面提升全链条、全流程的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作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的“交汇点”,上海脑机接口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抓住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机遇,培育未来产业,《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30年)》近日发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模式、新动能,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

有学者指出,现代产业体系不是若干产业门类的简单集合,而是内部功能互补的产业生态系统。今年,上海将“全力以赴打好产业生态培育攻坚战”。其实质是反对原有的“内卷式”竞争,推动各地区深化和发展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加快建设更加成熟、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产业生态。

改革势在必行。你永远不会用旧地图找到新大陆。

创新需要精神,更需要土壤。

不少科学家、企业家都提到,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创新创业,是看中了上海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例如,华为总部在深圳,但研发中心在上海。上海青浦练球湖研发中心去年开业,首批进驻员工3000人,今年预计将增至3万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尤其需要人才支撑。截至2022年底,上海人力资源总量达738万人,人才优势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吸引世界一流人才,需要有世界一流的平台,同时还要加大人才发现、使用、流动的放权放管力度,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去年,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赵东源团队的发明专利“磁性无机纳米粒子/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核壳复合微球及制备方法”完成了权属变更。实施改造的公司分期支付3520。向学校提供一万元,取得该专利的完全所有权。

这是上海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赋能”模式的案例——通过进一步放权放宽限制,让“最强大脑”的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新生产力。

不仅如此,鼓励创新还意味着允许试错、容忍失败。就像SpaceX星舰发射失败一样,工作人员鼓掌欢呼,甚至还开香槟庆祝。只有快速失败,快速总结经验,才能在失败中前进。

容忍失败需要大量的支持。

新年伊始,有关上海国资基金的消息频传。例如,总规模达100亿元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发布了投资策略,重点关注科学属性强、转化风险高、现有产业化条件欠缺的技术,但迭代快,有机会产生成果。巨大的变化。近期将正式推出公募子基金。选择。

如果国有资金敢于投资,无疑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早投小投资、投硬技术”,从而建立容错导向,完善创新生态。

《未来漫游指南》提醒读者:“未来就是现在,我们已经生活在未来了。”未来已来,巨变之下,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_未来就是现在,上海已在未来之中,怎样才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_未来就是现在,上海已在未来之中,怎样才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

专栏主编: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