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民营经济以及民营企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及,要切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那些能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一定要依法切实地保护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民营经济对于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言,是重要的主体。怎样才能促使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民营企业在上海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呢?代表委员们满怀期待,并且纷纷提出了建议和计策。
坚定发展信心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了要坚持并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这充分展现出了中央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表明,作为实体商业与现代服务业企业,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信号,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王煜称,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是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民企当前在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难点痛点进行了直接回应,这显著增强了企业的信心,也进一步激发了民营经济创新创造的干劲和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郁瑞芬对“信心”感触颇深。她表示,企业家看到经济积极向好时,信心就会提升,而信心是极为重要的。她呼吁民营企业家要紧跟时代潮流,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利用科技力量,借助 AI 和数字化手段来提质增效。同时,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念,做强主业,引领企业实现转型。
在优化政策环境这方面,郁瑞芬提出构建“双向互动”机制。在进行政策制定时,要依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特点,组建起“政策智囊团”,将一线企业家的实践经验吸纳进来,纳入到政策考量体系之中,这样能让政策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并且能够确保既符合监管要求又贴近行业实际情况。拓宽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的渠道,并且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以此来提升企业家的理想信念,提升他们的战略格局,提升他们的领导力,从而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反“内卷式”竞争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反内卷”,全国人大代表、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人事与组织执行副总经理刘懿艳身为汽车行业从业者,对此深有感触。在过去的一年里,各大车企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舆论生态也出现了恶化的迹象,这对企业正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影响。刘懿艳表示,这种情况最终会损害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刘懿艳称,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达到了 1300 多万辆。这一数字十分突出。然而,其背后的产业盈利状况也值得关注。她建议出台相关规定,强化对市场的实时监管。同时,要积极让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以保证企业能够公平、合规地进行竞争,引导汽车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张毅认为,要让民营企业在上海有更大作为,那么解决内卷式竞争的问题就变得极为紧迫。张毅是金杜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同时也是上海新联会会长。他指出,内卷式竞争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不正当竞争,并且主要可以划分成三类。一类是用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去占领市场,以此打击竞争对手;二类是互联网平台上部分商家实行“精准低价倾销”,从而挤占其他商家的生存空间;三类是龙头企业通过压榨供应链企业,把竞争压力转交到其他市场参与者身上,对市场生态产生影响。
张毅建议,一是强化监管执法,市场监管部门要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行政执法工作,以防止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避免形成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恶性循环;二是互联网平台应借助大数据画像技术,对商家的内卷式竞争行为进行监测并加以制止;三是构建信用约束体系,把恶性竞争行为归入企业征信系统当中,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当运用法律手段,遏制内卷式竞争继续发展。
提升企业感受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民营企业能否安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商环境的优劣。而营商环境的好坏,其评价标准在于企业。上海连续八年在新年伊始就吹响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号角,今年的 8.0 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是以“提升企业感受”作为主题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需将管理融入服务当中,凭借服务的温暖来提升企业的信心。在全国人大代表朱建弟(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看来,“无事不扰且有求必应”,乃是营商环境的“关键之道”。他表示,要切实提升营商环境,政府需做好以下四个转变:其一,将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其二,把行政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其三,让工作作风转变为敢于承担;其四,把刚性执法转变为刚柔并济。
王煜觉得应该引入社会监督机制,给企业和群众赋予对政策措施实际效果的评判权,这样就能直接体现出产业部门与监管部门在服务效率、政策落实以及依法行政等方面的表现。借助信息公开,能让政府部门进行“自我审视”,找到差距并改正不足,以此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度。
提供法治保障 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朱建弟持有这样的观点,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好坏,首要的是看法治环境,要看政府是否依法办事。事实上,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其目的并非是给予有关部门实权,恰恰相反,这些措施应当是将权力约束在笼子里,对政府的行政权力进行限制,促使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变为服务。
此外,政府的执法模式从刚性向刚柔并济进行转换。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处罚的目的应该是起到警告和威慑的作用,是为了帮助企业合规。在处罚时,应当考虑经营主体的违法情况以及其可承受的能力,按照“过罚相当”的原则来确定处罚的限度。建议要以法治作为根基,以科技给予支撑,通过共治走出路径,最终促使政府从“权力本位”转变为“责任本位”,从而构建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营商环境。
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即将面世。全国人大代表周桐宇是扎根实体经济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她是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她围绕草案的完善以及立法实施提出了建议,她谈到需要强化法律实施的保障支撑,建议构建全国统一的法治护航体系。
周桐宇提出,在立法方面,由国务院来牵头制定配套条例,要重点把市场准入、招标采购等高频场景的实施细则进行细化;在执法方面,要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里设立专门的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窗口,将法律咨询、投诉受理、纠纷调解等功能进行整合;在监督方面,要把法律实施情况纳入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加强对民企合法权益的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吕红兵说,需加快推出《民营经济促进法》,以此来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企业家的人身权。同时,要推动民营企业合规运营,让其履行社会责任。并且,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从法律层面将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予以落实。
推动公平竞争 破除各类政策障碍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在民营经济正面临着发展瓶颈,并且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王煜着重强调,应当在依法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方面,以及在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方面,坚决破除各种不同的政策障碍。他建议,要深入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全面清理各行业中的隐性政策壁垒。对清单外领域要实施“除非法律明确禁止即允许”的原则。这样能确保市场主体有自由发展空间。也能让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地拓展业务。
周桐宇认为,需要进一步增强关键领域的制度设计。其中包含完善公平竞争的保障机制。尤其对于涉及新技术新业态的领域,他建议构建“非禁即入”的清单以及动态调整机制,以避免设置隐性的壁垒。
周桐宇在调研中发现,有 7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京东供应链金融在对 2.6 万家企业的物流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实现了秒级放贷,并且坏账率仅为 0.38%。这充分证明了数据具有信用价值。建议企业将其生产经营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后,可以当作银行授信评估的有效凭证,从而让中小企业更好地走出贷款难的困境。”
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关键在于确保民营经济能与其他所有制企业进行公平竞争。这其中包括民营经济能够获得要素方面的公平,能够拥有市场机会的公平,以及能够在监管上做到公平。他表示,这几年里,国家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这件事上采取了诸多措施。营商环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民营经济在获取要素方面,特别是在获取现代要素方面,像数字、技术、人才以及金融支持等,与国有企业相比,依然有着明显的差距。并且,数字要素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