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常熟法院审结AI生成内容著作权案,认定林某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

admin

著作权法判决__著作权的案件

图片由派生万物AI生成

苏州常熟法院日前审结了一起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该案件认定,原告林某对提示词进行了修改,并且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细节设计进行了修改,这些修改体现了他独特的选择与安排。由此生成的平面图具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法院判决侵权方在其自媒体账号连续三天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 1 万元,同时驳回了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目前判决已生效。

“被认定为作品的前提是体现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

2023 年 2 月,林某运用人工智能软件 Midjourney。他多次输入提示词来进行文生图创作,从而生成了“夜晚东方明珠边爱心气球”的图片。在迭代过程中,他借助图片处理软件进行了数次手动修改。最终,他完成了作品《伴心》,并将其发布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上。之后,他在国家版权局对该作品进行了美术作品登记。

此后,某技术公司在其小红书等账号上多次发布爱心气球模组的安装视频及图片。这些视频及图片的内容与《伴心》高度相似,只是在长宽比、气球表面文字以及倒影对应的东方明珠等方面存在差异。另外,某房地产公司在微信推文中使用了这些图片,并且在商业区的湖面建造了半个爱心气球的立体装置。林某觉得自己的著作权遭到了侵犯,于是向常熟法院提起了诉讼。他要求两个被告在小红书平台上连续三天进行赔礼道歉,同时还要赔偿经济损失以及合理的费用等。

常熟法院微信公众号有披露,在该案审理期间,该院对案涉 AI 软件的用户协议进行了审查。明确规定,使用软件服务所生产的图片作品的资产及其权利归属于用户。并且,该院还当庭登录创作平台,对登录过程、用户信息以及提示词修改等这些图片迭代过程进行了审查。

法院认为,林某对提示词进行了修改,并且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细节进行了设计修改,这些修改体现了他独特的选择与安排。基于此生成的平面图具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而两被告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将该图片进行网络传播,这种行为构成了侵权。林某所享有的著作权仅限于该图片。某房地产公司以“爱心”为基础进行实体装置的设计以及建造,这种行为不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该案是江苏首例且全国第二例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常熟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胡越称,作为全国“AI 版权图片第二案”,此判决不但丰富了相关法律实践,也丰富了相关法律理论,强调了 AI 生成内容要被认定为作品,其前提必须是能体现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同时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参考。对于创作者来说,判决清晰地表明,在存在创新性设计和表达的情况下,利用 AI 工具进行创作的作品,创作者拥有著作权。在“提示词 - 算法模型 - 生成结果”这样的价值链条里,用户从操作者的身份转变为在法律意义上的“作者”,这有利于激发人们去创作更多高质量且具有创新性的作品。

专家:AI时代人类的角色或转向“创作架构师”

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也成为了热点。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的副研究员孙平称,我国的第二例 AIGC 著作权司法案例就是本案,此案例有着极为重大的学理和实践意义。从《著作权法》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创作者实际投入的智力以及作品独创性进行检验,从而更加清晰地明确了在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时,作品能够获得著作权的关键标准。从产业这个维度来看,“过程控制”以及“结果独创”这双重标准,给 AIGC 所驱动的新兴创意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合规方面的预期。

他表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是技术创新与法律法规相互碰撞的一个体现。在全球范围内,从学界这一方面来看,到司法部门以及执法部门那一方面,以往大多都秉持着“全有或全无”这样一种二元立场。而在近年,随着生成式 AI 的逐渐普及,开始朝着更具包容性的“光谱式”认定标准进行转变。常熟法院将法律评价聚焦于人类在整个“提示词设计 - 迭代调整 - 后期加工”流程中的智力投入。通过审查用户协议、操作日志以及创作过程,确认了林某对 AI 生成结果具有主导性控制以及个性化表达。这样既避免了把 AI 工具等同于传统创作工具,又防止了将模型贡献与人类贡献混为一谈,为界定人机协同的创作层级提供了可操作的司法范式。

他认为,生成式 AI 的创作效能呈现出指数级的提升态势。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角色逐渐从直接的创作者转变为“创作架构师”。人类可以通过策略性地设计提示词、进行多轮结果筛选以及后期的精修等方式,来实现对创作的创造性控制。这种分工模式具有流动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法律不能再机械地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而要转而构建起动态的权利分配机制。法院认可 AI 工具用户的著作权主体地位,明确保护范围仅限于平面图片,而不包括立体装置。这既体现了对创意表达与思想二分原则的坚守,又维护了技术工具在不同产业场景中的合理使用空间。

澎湃新闻记者 邱海鸿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