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0 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这场发布会的目的是介绍 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的相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图/国新网
今年论坛年会的年度主题是“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北京市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表明,近些年来,北京市一直秉持着以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创新的理念,在加快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北京实践进行探索方面动作不断。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焦于源头创新,加大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深入地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其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六年都保持在 6%之上。大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投入强度高,全方位给予保障。协同进行高水平的科技攻关。一批标志性的领先成果涌现出来,比如第三代 RISC-V 高性能处理器核、400 微瓦无液氦稀释制冷机等。
一是聚焦成果转化,着力打造企业创新矩阵。构建起“企业出题、政府搭台、揭榜挂帅”这样的组织机制,搭建起概念验证、技术转移以及成果转化等服务平台,依据链主企业的情况,一链一策地开展上下游对接工作。在重点细分领域建设了 25 家具有标杆意义的孵化器,并且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了 27 个创新联合体。2024 年,北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了 2.97 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数量和总营收方面都实现了“双破万”的目标。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了 9000 亿元,并且其中超过六成输出到了京外。
三是将重点产业进行聚合,以此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一,加快推进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并且累计出台了 40 余项支持政策。其二,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对千行百业进行赋能,尤其在医疗、教育、制造等领域推动示范应用。北京现已形成 3 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 7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医药健康产业的整体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该产业成为全国首个跨过万亿级的城市。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产业集群正加快形成。
四是聚焦要素资源,持续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优化。逆周期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秉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及投长期的理念。政府创建了 8 只投资基金,规模达到千亿元。已经累计投入了 140 亿元,带动了约 360 亿元的社会资本投资。还搭建了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以及重大应用场景。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紧迫需求,创新创业的生态在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也在持续改善。
靳伟举例,刚才提到的那种场景,像今年北京要举办人形机器人的“一会一赛”这件事。其中,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接下来的下个月开始起跑。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温艳丽 龚凌蔚 北京报道
编辑 任卓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