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说话很温柔
各方面看着还是那么一回事
实际她是这种诱惑
就是把我诱惑住了”
天赐的“良缘”
管逸 58 岁(化名),已离异多年,在河南新密的一家煤矿公司工作。2024 年 6 月的某一天,他下载了一款交友软件并进行了注册。这款软件推荐了很多年龄相近的女性,他也因此结识了同样离异多年的 55 岁的丽娜。
丽娜对管逸关怀备至,情意深厚。他们从清晨开始聊天,一直聊到傍晚。管逸觉得这或许是一种缘分,于是向丽娜表白,而丽娜也立刻答应了他。
管逸得知丽娜在新密市且离他不远,于是想线下见面。然而丽娜称线下见面较为仓促,提议先打视频电话。这种交友软件发一条信息需 1 元,语音聊天一分钟 2 元,视频聊天一分钟近 10 元。因为丽娜,管逸果断充值,短短几天就花费了 4000 多元。
管逸希望添加丽娜的微信,因为这样聊天无需花费钱财。然而,丽娜总是以各种理由表示不方便。之后,丽娜告知管逸自己这辈子都未曾举办过婚礼,希望管逸能够帮她实现举办婚礼的愿望。被“爱情”冲昏头脑的管逸在第二天就充了 5700 元,随后与丽娜在该平台上举行了“婚礼”。过了几天后,管逸再次提出想要见面的想法,丽娜却对此避而不谈,并且要求管逸充值购买虚拟礼物来证明他的诚意。
同年 7 月初,管逸为了见到丽娜,求助了当地电视台帮他寻找“女友”。在视频聊天时,只要一提见面的事,丽娜就以听不到管逸声音为借口转移话题;而只要一提刷礼物,她就会句句回应。当管逸表明身边有记者后,丽娜匆忙挂断了视频电话,之后管逸再也联系不上她了,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上当受骗了。此时,他在这段“恋情”上已经花费了一万多元。
以恋爱为名,编织甜蜜陷阱
2024 年 7 月 10 日,管逸向公安机关进行了报案。民警留意到这款交友软件在各个应用平台都具备可下载的条件,其宣传语主要以“恋爱交友”“同城找朋友”等作为特色。在安装该软件之后,会有美女主动来打招呼并且发送暗示性的语言。当用户上线之后,软件里的女性会主动开始视频聊天,而一旦用户点击“接听”,就会跳转至充值页面。
民警初步查看后,感觉它不像是一款正规软件。然而调查显示,这款交友软件是由山东的一家科技公司进行研发和运营的,其资质是齐全的,并且经过了合法的审批。
民警经调查发现,与管逸联系的女子并非“丽娜”,她真实姓名是丁兰(化名),今年 54 岁,是浙江人,离婚后在北京打零工。丁兰交代,自己当时被朋友拉入一个有 200 多人的聊天群,群主称通过手机与人聊天能赚大钱。在群管理员的指导下,她下载注册了这款交友软件,陪上面的男用户聊天。
男用户和她进行文字聊天时要给平台充值,她能拿到充值金额的 40%提成;男用户和她进行语音聊天时要给平台充值,她能拿到充值金额的 40%提成;男用户和她进行视频聊天时要给平台充值,她能拿到充值金额的 40%提成。之后,丁兰在软件上与像管逸这样的多名男性保持亲密互动。她还会借助平台来修改自己聊天主页的位置,对男用户谎称自己与他在同一个城市。
民警据此判断丁兰有诈骗行为,这款交友软件的平台运营公司也有责任。经调查,民警发现除了有很多男性用户给该平台充值外,平台运营公司还会给众多登录平台的女性用户汇款,丁兰所在聊天群内的大部分女性都在汇款名单里。警方初步进行判断,这款交友软件的平台运营公司可能雇佣了一批女聊手。这些女聊手以谈恋爱为名义,冒充交友女用户,有组织且有步骤地去骗取男用户进行充值。
2024 年 11 月,新密警方在查清这个平台运营公司的作案手法以及组织架构之后,对公司团伙成员展开了抓捕行动。
网恋背后的“黑手”
犯罪嫌疑人刘铭南(化名)为涉案交友软件的工作人员。他称,此款交友软件是以吸引单身男女进行相亲为方式,并从中获取收益。在刚上市之际,由于用户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导致市场反应不好,平台负责人胡某便联合中介公司引入女聊手的资源。
双方确定分成比例之后,中介公司在微信群里让女聊手注册这款交友软件,以此来引诱男用户到平台上充值消费。并且,为了骗取男用户的信任,软件平台能够根据女聊手的要求随意对位置信息进行修改。
经查,这场特大网络交友骗局的涉案资金流水达到 3000 多万元。参与者不仅有交友软件平台,还包含多家中介公司。新密警方奔赴湖南、深圳、广州等地,对多家中介公司的相关人员实施了抓捕行动,500 多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
目前,有几十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刘铭南就在其中。同时,胡某等主要涉案人员仍在被追查。
普法时间
Q1:
这起案件中的非法所得由软件平台公司、中介公司以及女聊手这三家进行了按比例分配。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该如何对这三家的行为进行评价呢?
A1:
这个网站(公司)承担着建立交友网站的工作,它(公司)借助平台去寻觅女聊手。从客观角度来看,首先是存在虚构事实的情况。这些女聊手并非真心实意地要与你谈恋爱,而是意图引诱你进行充值;另外还有隐瞒真相的行为。在某些案例里,有的女聊手已经结婚了,然而她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却要假扮成一个纯情未婚的少女,这便是典型的虚构事实以及隐瞒真相的表现。她的目的是引诱这些客户持续充值,以此增进感情,并且怀有实现婚姻小目标的梦想。这三家主观上想要分割被害人的财物,以实现非法获利。所以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来看,都能够构成诈骗罪。
Q2:
本案中,我们的记者采访了一位软件公司的工作人员。他表示自己只是为了打工赚钱,未曾料到这种行为会触犯法律。对于他的这种辩解,我们应当如何进行评价呢?
A2:
现在此类事情特别多,有老板跑路的情况,也有小弟替老板挡枪的,并且小弟还轻信了老板的话。你既不是公司的骨干,也不是主要的领导者,所以当公安找到你时,你不会有什么事。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你是公司的一员,在这件事情上你存在着思想、行动和结果这几个方面。思想方面就是主观上你是否清楚知道公司在做什么。参与其中的员工,像做培训的,像帮助女聊手注册网站的,他们知晓自己在做的事情;其二,从行为方面看,你是否有直接参与;其三,是否给被害人造成了实际损失,以及在赃款分割中是否获取了利益。这种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是我国刑事法律的一般原则,在这类案件中体现得很明显。
Q3:
案件中的这些女聊手,她们聊天存在剧本和话术。只要稍微进行甄别,就能察觉其中存在漏洞。然而,这些人最终却遭遇了人财两空和上当受骗的结局。请帮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受骗者的心理。
A3:
从心理学原理方面来讲,正负强化机制对于被害人持续进行充值的行为发挥着极为关键的诱导作用。倘若我与你交谈得十分融洽,并且我们大家都确立了共同的婚姻目标且持续怀有憧憬之情,那么只要我有空闲的时间,就会想要与你交谈。由于我有所收获,拥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所以我会持续地进行充值。而有一天你突然消失不见了,这就被称作负强化。我会格外着急,因为之前已投入大量感情和金钱的沉没成本。我想把这成本捞回来,所以会通过充值不断找你,这就是常说的推磨理论。你会发觉赌博就是如此,赢了钱会更热衷于赌,输了钱为扳本也会去赌。在心理学上,这就是对这类被害人的解释。
案件来源 |《今日说法》节目《无法相见的“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