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由澎湃新闻《新引擎》周刊主办的2024新质量生产力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主题为“新改革、新动力:跨越周期”。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李晓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飒等在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来自政府、企业、学术界的数百位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
贾康在演讲中表示,发展新质量生产力,要基于对其两个方面的综合认识,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与“生产总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个性化把握。高科技领域更直接聚焦数字前沿突破,而其他领域则应在“数字融合”的轨道上,更多地关注“如何融合”的解决方案设计。
李晓超在讲话中说,发展自主新型生产力一定要有紧迫感,同时自主新型生产力发展要经过从科研到市场的多个环节和过程,这是一个缓慢的变量,发展自主新型生产力需要有耐心。
从左至右:贾康、李晓超、刘守英、吴飒
刘守英表示,当前我们正处于数字技术创新突破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阶段,数据要素的经济价值正在逐步发挥,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影响和参与人的决策,政策要推动革命性技术突破,优化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建与新优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系。
吴飒表示,发展新生产力,需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传统与新兴、创新与风险、自主与开放四个关系。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根据未来产业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技术阶段和技术正外部性,制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尊重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避免一刀切;还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海广播电视台集团副总裁、澎湃新闻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波致欢迎辞。
丁波在致辞中表示,澎湃新闻作为一家关注政治、经济、思想的新主流媒体,一直积极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深切感受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我们坚持在故事里走下去,做中国经济的媒体,做突破困局、前行的建设性力量。”
今年3月12日,全国两会闭幕后的第一天,澎湃新闻牵头推出国内首本以报道新生产力为主题的电子周刊《新引擎》,五个月来,《新引擎》团队从上海出发,足迹遍布全国十余个城市,走访数百家企业,采访百余位商界、学界人士,发表数百篇报道,影响力不断向圈外扩散。
“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和报道,通过大家链接起来的资源和力量,一步步为培育新质量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丁波说。今年也是澎湃新闻创刊十周年,新质量生产力报道研究不仅是内容层面的重要课题,对主流媒体未来的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会圆桌对话环节,爱尔眼科医院院长、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吴世军,峰飞航空科技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谢佳,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产品总监董金懿等嘉宾就新质量生产力话题展开探讨和交流,就如何引领高质量发展展开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与会嘉宾还从金融支持、创新主体、人才支撑、营商环境等角度对上海培育新高质量生产力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贾康建议特别重视发展和引进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主体,以直接融资支持为主要支撑,努力在新生产力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李晓超提到,上海要以拓展市场为重点,立足区位优势和金融优势,发挥市场作用。
吴世军表示,政府创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环境,可以让创新型企业更加放心,做长期的研发投入,让新的优质生产力得以延续。谢佳表示,上海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优势,如何让这些人才留得住,保证他们留下来、持续创新,需要有更好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会上,《新引擎》周刊学术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贾康、李晓超、刘守英、吴飒四位学者受聘成为首批《新引擎》周刊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