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5 日晚间。2025 年央视 3·15 晚会将第二和第三个行业乱象予以曝光。其一为一次性内裤可通过徒手制作且不进行灭菌处理。其二是维修刺客啄木鸟仅打开一个水龙头却收费 100 元。
央视 3·15 晚会将一次性内裤徒手制作且不灭菌的问题进行了曝光,其中欧诗罗兰被点了名。天眼查 App 显示,深圳欧诗罗兰服饰有限公司于 2018 年 10 月成立。其法定代表人为李军伟,注册资本为 300 万人民币。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涵盖女士内衣、男士内衣、纺织品、针织品、男士服装、女士服装、打底裤、童装、围巾、头巾、手套、袜子鞋帽的销售等。并且,该公司由李军伟和李美霞共同持股。知识产权信息表明,此公司已针对三角收腹裤、平角收腹裤以及 U 型收腹衣等进行了专利申请。年报信息显示,在 2023 年,该公司的参保人数为 0。
九派新闻称,2025 年央视 3·15 晚会曝光了啄木鸟平台商家的高价维修乱象。啄木鸟官方对此回应,公司管理层高度关注这类问题。对于维修师傅,他们有严格的投诉流程,已经建立了“客服登记-专人回访-查实处罚”三级投诉机制,承诺 48 小时响应,若确认情况属实,将会对师傅进行严厉处罚。
3·15晚会曝光第二个行业乱象:一次性内裤徒手制作不灭菌
“出差旅行有了新选择”,“采用 EO 灭菌,无需清洗即可直接穿着”,“抑菌率能高达 99%”。在 2025 年,一次性内裤凭借其方便和卫生的特点,成为了市场上热销的产品。然而,在火爆热销的背后,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
2025 年 1 月,记者抵达商丘市。知情人向记者透露,当地存在多家服饰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内裤存在卫生问题,根本无法起到杀菌的作用。所以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多加留意。
记者以采购商的身份联系到了梦阳服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带着记者沿着昏暗狭窄的楼梯进入了公司。厂区的状况非常糟糕,脏乱不堪,灰尘到处都是,垃圾被随意地堆放着,那些凌乱的编织袋里装满了即将要销往市场的一次性内裤。
轻薄透明的外包装散发着刺鼻的劣质塑料气味。打开包装袋后,一次性内裤的气味更为难闻。为看清真实情况,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企业的生产车间,而该车间与杂物堆放区仅隔一帘。
在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一次性内裤的制作,且是徒手制作。同时,原材料被随意地堆放着,在布料旁边还堆积着垃圾杂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5979 - 2002 为《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此标准对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从产品卫生方面进行了规范,对生产环境也制定了规范,对原材料有相关规范,对生产流程同样有规范,并且在包装环节、运输环节以及贮存环节等各方面都制定了详尽的规范。
这家工厂没有执行国家明文规定的生产标准。工作人员透露,尽管他们的卫生条件令人担忧,但一次性内裤的销量还不错。
记者:你们一年生产多少条?
商丘市梦阳服饰有限公司 工作人员:几百万条。
记者:产品最终销往哪些场所?
商丘市梦阳服饰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提到:有美容院这类场所,还有澡堂,以及档次稍高一些的洗浴中心。
自己的卫生条件不在乎,一次性内裤的材质也不在乎,企业在包装上说的和实际上做的不一样,是包装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
产品包装标注的面料材质为“棉”,但实际使用的是“涤”。在某些型号的一次性内裤上,企业直接写明“纯棉”,这严重存在“货不对板”的情况。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材质存在造假情况,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而产品重点宣传的所谓“灭菌处理”,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这是完全子虚乌有的。
记者在包装上看到,产品包装盒强调以下内容:成品经过环氧乙烷(EO)灭菌处理,达到舒适自然且无菌的状态;经环氧乙烷消毒处理,具备洁净卫生的特点;消毒方式为产品出厂前进行环氧乙烷消毒。
工作人员告知记者,环氧乙烷在常温下能够杀灭细菌、病毒以及真菌等各类微生物。它是当下一次性内裤流入市场之前最为关键且最为常见的灭菌方式。然而,灭菌是需要花费成本的,所以他们只能在产品包装盒上对“环氧乙烷消毒”进行吹嘘,实际上基本没有进行过这种灭菌操作。
记者在商丘市虞城县接连走访了十多家生产厂家,发现如此生产一次性内裤的情况。车间存在随意散漫生产的现象,且不在少数,生产好的一次性内裤被随意堆放,工作台还成了工人的餐桌。是不是只有看到的这一家在这样生产呢?
当被问到一次性内裤的消毒情况时,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明确地告诉记者。他表示,就他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只要是材质为涤纶的一次性内裤,全部都无需进行杀菌消毒。
虞城县的博威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告知记者,其公司的产品线较为丰富,一次性床品以及浴巾等都属于生产范围之内。然而,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一次性内裤的生产加工。该负责人还向记者表示,在产品宣传中的消毒环节,由于生产成本过高,企业基本上未曾进行过。
记者走访了虞城县的多个一次性内裤加工厂。多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加工厂所生产的一次性内裤,有很多都未经过杀菌消毒处理。在县城从事该行业的企业中,这早已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
服装加工厂的一次性内裤未经过杀菌处理。虞城县有专业的生产厂家,那么这些厂家会不会严格依照国家标准来生产合格的一次性内裤呢?基于此,记者前往虞城县的医疗器械公司展开了调查。
这家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宣传页上,物流区的工作区域窗明几净、井然有序,厂区的工作区域也是如此,原料区的工作区域同样窗明几净、井然有序,抽检区的工作区域也是这般情况。公司标榜着“严格检测 放心使用”,并且附上了多份检测报告,试图以此来证明自家产品安全可靠。可事实真的就如宣传中所说的那样吗?
记者经过多次联系后,以采购商的身份走进了厂房。在厂房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给一次性内裤装袋。有的产品包装袋上印着“EO 灭菌后变为黄橙色”的字样。然而,那些还没封口的袋子,却已经呈现出了灭菌后的“黄橙色”,这让人感到疑惑。
工人在车间里,正使用喷枪。喷枪对着内裤进行喷射。喷射的是一种特别的液体,这种液体被称作“枪水”。
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说:如果看到哪里有脏的地方,使用这个东西,就能够起到消毒的作用。
记者:一喷就没有脏了?
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有的脏污是能够被打掉的,而有的脏污则打不掉。
企业工作人员告知记者,他们喷在一次性内裤上的液体,乃是一种强力速干且具有去污作用的物质。这种液体气味不佳,并且不能直接用手去触碰。
健芝初医疗器械公司的工作人员告知记者,尽管去污剂散发着刺鼻的气味,然而这并不妨碍产品的销售。工作人员会依据去污效果的差异,把一次性内裤分别装到不同的包装袋中,然后售卖给消费者。
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这里存在无法去除的脏污,如果弄不掉的话就会变成次品。
记者:次品也卖?
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工作人员:嗯,有的要。
记者以采购的名义见到了厂区负责生产的工作人员,从而证实此处是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这位工作人员告知记者,公司能够提供“代加工”服务,他们曾经生产过“初医生”一次性内衣,也生产过“贝姿妍”一次性内裤以及“浪莎”一次性内裤。并且为了控制成本,部分产品不会进行杀菌消毒。
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称:像贝姿妍这样规模较大的商家也是如此,对于只有特殊要求的几个款式,才会进行处理,这是出于担心出现问题的考虑。比如说那些销售火爆的款式,由于害怕同行搞破坏,所以会对其进行处理。
记者:初医生做灭菌吗?
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工作人员:初医生不灭菌。
记者:灭菌标颜色是提前印好的。
河南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工作人员:对。
企业工作人员告知记者,为证实未灭菌的一次性内裤经过了环氧乙烷灭菌处理,他们在生产时会贴上环氧乙烷灭菌化学指示卡,该指示卡由红变蓝就表示灭菌完全,以此来欺骗消费者。
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称:我如实相告。有很多客户为节省费用,选择不进行灭菌处理,而是我们直接给产品贴上一个灭菌标签,通过直接做个变色操作就能完成。并且这个标签是在外面购买的。
健芝初医疗器械公司伪造包装上的灭菌标签。健芝初医疗器械公司会给客户提供整套灭菌的检测报告。健芝初医疗器械公司强调这些都可以在实体店销售。健芝初医疗器械公司强调这些都可以在电商直播间展示时使用。
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直播间称,你们看我们这个产品都是经过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这就相当于一个证明,你们可以让客户看看。
企业为了让消费者进一步相信产品经过了灭菌处理,特意用心地制作了一段关于产品灭菌的视频。
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你把相关内容发给客户看就行,告知客户我们是通过环氧乙烷灭菌的。具体做法是将物品放到灭菌柜里,经过一个晚上的消杀处理,到第二天早上拿出来,按照这样的方式给客户说明即可。
就这样,一次性内衣和一次性内裤在灭菌化学指示卡、检测报告、灭菌视频的包装之下被重新包装,它们原本是不杀菌的,却被公然销售。
当地另一家医笙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欧诗罗兰”一次性内裤销售情况良好,年产量达到几千万之多,然而基本上不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商丘医笙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实际上,有很多是不灭菌的。通常情况下是没有进行灭菌处理的,而且不管是什么材质,其情况都是一样的。
3·15 晚会将第三个行业乱象曝光出来,其中有维修刺客啄木鸟。它仅仅是开个水龙头,就收取了 100 元费用。
啄木鸟家庭维修,除了感情以外的东西都能修。它能修,还能洗。
近一年来,与企业在互联网上的火热宣传同步,“3·15”晚会和《财经调查》栏目收到了大量消费者针对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的投诉。其中存在无病乱修的情况,也有小病大修的现象,还有乱收费的问题,坑骗消费者的情形时常出现。
记者在网络上进行查询,结果发现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在某投诉网站上的投诉量达到了 6000 多条。为了能够真实地了解这家公司的内部情况,记者通过应聘的方式,成功进入了啄木鸟公司。
啄木鸟家庭维修是国内最大的家电维修平台。公司称在 300 多个城市开展业务。在线接单的维修师傅有 10 万名。面试经理告诉记者,做家电维修门槛低。培训几天就能上岗。
啄木鸟家庭维修的人事经理胡经理表示:前期你不会是没有关系的。我们有相关培训,并且会安排师傅带你。技术培训需要三天时间,接着上门的服务流程、沟通话术以及平台规则的培训则需要两天。一般情况下,七天到十天左右你就能够自己单独接单了。
新入职的员工眼看着,培训人员开始向他们传授维修秘笈。记者进行上门维修服务时,若发现自己根本不会修,不要慌张,随时可以给公司的老师傅打视频电话,这样肯定能解决问题,新员工上门维修就是为了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啄木鸟家庭维修培训经理陈经理表示:我们到客户家时,若遇到不会拆、不会修或有问题的情况,首先要稳住心态,心理素质需良好。得讲实话,客户通常不会想到这位工程师才刚学了三天。
上门维修人员最为重要的任务,在于想尽各种办法在服务期间提升收费。倘若客户觉得价格昂贵,那么就能够给顾客上演一出“双簧戏”。
入职培训课持续了两天,其中完全未涉及家电维修的实际操作。培训老师将重点放在了营销套路的培训上。课程结束后,公司为记者安排了一位师傅,让记者跟随这位师傅进行学习。第一单工作是跟着黄师傅去给一位客户更换洗衣机的电机。这台电机是黄师傅从网上花费 91 元购买的,其材质为塑料,质量令人担忧。因为担心客户会提出质疑,所以黄师傅开始向其他维修师傅请教怎样才能顺利完成这单工作的好办法。
准备妥当后,记者跟随黄师傅进入客户家进行电机更换。这个电机是塑料材质的,是黄师傅在网上购买的。黄师傅还让记者试着感受了一下它的重量。在维修过程中,客户很随和,对黄师傅非常信任,没有在一旁观看。这一单,黄师傅向客户收取了 659 元。离开之前,黄师傅提醒记者把换下来的金属电机带走。从客户家出来后,黄师傅开始向记者传授自己的经验。
啄木鸟家庭维修的黄师傅说:这个电机的质量很差。对于这种不看质量的客户,直接把电机装上就可以了,因为客户不会去看质量好不好。我只是质保三个月或者半年,在半年内如果不出问题,之后客户再找我也没有用了。
这一单中,黄师傅给啄木鸟平台完成的收入为 628 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记者一直跟随着黄师傅。几乎每次上门进行维修时,都能见到新的套路。有一位客户,因为水龙头没有打开,所以导致洗衣机无法进水。
啄木鸟家庭维修的黄师傅说,客户的水龙头没开,他却收了客户 100 多元。他表示这个进水阀有问题,需要进行修理。接着他把水龙头都打开了,问题就解决了。
最常见的是燃气灶没电,客户换了电池仍然没法打火的情况。
啄木鸟家庭维修的黄师傅说:有许多客户知晓燃气灶没电了,就去买个电池。然而,电池帽子在上面,客户却不知道要抠掉。我们有时去到客户家,给客户换点火器时,就会把电池帽子抠掉。点火器的成本大概是 20 元,而收费却高达 250 多元。
黄师傅承认自己多收客户钱于心不忍。那么,维修师傅为何想尽办法多收消费者钱呢?黄师傅告知记者,最核心的问题源自家电维修平台施加的压力。维修人员常因报价过低被公司上级批评,公司会要求维修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尽量提高收费。
批评只是管理手段的一部分。真正抬高维修收费标准的,是利润的分配规则。
维修师傅告知记者,维修平台掌控着客源渠道,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若没有平台,师傅们几乎难以接到维修单。所以,每当师傅们接到平台派发的维修单后,就得按照平台的要求,想方设法多收费。而这笔多收的钱,大部分都被维修平台分走了。在这样的分配机制下,维修师傅们若不隐瞒实际情况而漫天收费,就挣不到钱。并且,他们还可能因为业绩差,最终丢掉这份工作。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财经、九派新闻、公开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的内容以及数据仅仅是供参考的,不能够构成投资方面的建议,在使用之前请进行核实。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操作,所产生的风险由自己承担。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