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降水量严重不足等众多原因,我国多个地区遭遇了旱灾。在陕西、河南等省份,气象干旱程度达到了重度或以上。特别是陕西的西南部区域,旱情尤为严重。
当前正处于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春季灌溉对于确保夏粮产量以及全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至关重要。那么,夏粮的灌溉问题该如何解决?粮食生产的保障措施又有哪些?
5月14日,澎湃新闻报道,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传来消息,由于提前规划和部署,目前我国9520座重要水库的蓄水量已超过4400亿立方米,这一数字比往年同期高出近一成,足以满足春季灌溉的需求。
要彻底解决依赖自然条件种植的问题,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许德志指出,随着我国灌溉排水工程体系的不断健全,我们应对干旱和洪涝灾害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从而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方产粮大省遭遇特旱
中央气象台于5月13日18时继续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信号。根据最新的气象干旱监测数据,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区正遭受重度或更严重的气象干旱。在这些地区中,陕西的西南部以及河南的西南部等地的情况尤为严重,已达到特旱等级。
5月14日,中央气象台预报,从今日起至19日,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将缺少明显降水,预计日最高气温将超过32℃,特别是16日、18日至19日,气温将攀升至35℃以上,局部地区甚至可能达到37℃或更高。
四月,陕西省气象局发出预警信息,指出今年春季陕西全省降水量明显减少,旱情初现。尤其是自三月下旬开始,全省的平均降水量已降至自1961年同期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平均气温则攀升至1961年同期以来的第三高位。
5月12日,根据陕西省水利厅发布的旱情专报,经过省水利厅多个处室的共同商议,决定继续实施陕西省干旱防御的Ⅳ级应急响应措施。
水利部门提前调度春灌用水
自年初以来,受“拉尼娜”现象的干扰,我国整体降水量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约三成。当前正值夏粮生长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确保粮食生产的用水需求呢?
许德志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透露,水利部在秋季水库蓄水阶段,早已开始规划次年春季灌溉事宜。各流域管理机构加强水资源调度,力保流域灌溉用水充足。自2月19日开始,大浪底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最高可达每秒1100立方米;自4月8日起,启动三峡水库春季灌溉补水调度工作。同时,引导各地深入查明资源状况,全力发挥现有水利设施在调节水资源和供水方面的潜力,确保灌溉水源充足。
在工程层面,加快补齐灌排设施短板。去年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视频会议结束后,水利部门迅速行动,积极执行会议精神。他们督促并指导各地充分利用冬春季节,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同时,他们着力解决渠道输水不畅、卡点堵点等难题,并加速推进灌区建设改造项目的收尾工作以及灾毁灌排工程的修复。此外,水利部门还指导各地加快水利领域“两重”建设项目的筹备工作,并计划启动一批新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项目。
在管理领域,推动科学灌溉的实施。我们坚持对灌溉用水总量进行控制,并实行定额管理,引导农民依据灌溉方法进行科学而合理的灌溉,明确告知他们何时灌溉以及每次应灌溉的水量。充分运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的成果,通过信息监测和感知、优化水资源调配,实现精准灌溉。
江西赣抚平原灌区成功推出了一种能在五分钟内生成未来十天灌溉调配方案的系统,此举显著减少了放水调度的耗时。在甘肃疏勒河流域灌区,一种融合了“水库”、“骨干渠道”、“数字孪生”和“高标准农田”的综合性灌溉模式已形成,该模式能够实现根据需求适时适量、自动精准的灌溉,从而使得每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量平均节约超过5%。
大中型灌区发挥粮食安全主力军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严重,导致近期的气候波动不定,这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挑战,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依赖自然条件的困境呢?
许德志提到,农谚中常言“水是收成的关键,肥料的多少决定收成的多少”。他指出,灌区在确保粮食产量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灌溉耕地所产粮食的总量,几乎占据了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八成。
许德志指出,粮食产量在灌溉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并非固定,而是随着年度气候状况和灌溉供水情况等因素不断调整。过去两年,这一比例分别为76%和77%。然而,去年华北、黄淮等主要粮食生产区域遭遇了春旱,导致灌区之外的雨养农业产量下降,进而使得耕地灌溉面积上粮食产量占比有所上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耕地灌溉面积一直在持续增长。中央在去年增加了资金投入,助力超过一千个灌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使得耕地灌溉面积扩展至超过10.8亿亩,灌溉和排水条件显著优化,复种率也有所提升,灌区每亩平均产量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点五至两倍,更是旱地产量的两点五至三点倍。
灌区在粮食生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不断推动大中型灌区的现代化改造与建设。许德志指出,今年国家再次将大中型灌区的现代化改造与建设纳入水利领域的“两重”实施方案,并给予了优先支持。《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所设定的2035年将耕地灌溉面积扩展至约12亿亩的宏伟目标,有望得到加速实现,而大中型灌区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关键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