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于4日举办了名为“能源中国——全面加速绿色能源转型,推动协同发展”的活动。在此次会议上,能源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以及中国区总裁邹骥发表了讲话。他表示,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邹骥指出,目前,一场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能源科技产业变革已然降临,我们正身处这一历史性的风口浪尖。从2021年到2024年,我国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统称风光)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0亿千瓦、1.2亿千瓦、3.0亿千瓦、4.0亿千瓦,至2024年底,风光装机总量累计超过14亿千瓦,这一数字已超过了煤电的装机总量。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784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占比达到640万辆;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3140万辆。同期,我国电化学储能的装机容量也从2021年的1.44吉瓦(位居世界第二)增至2024年的73.76吉瓦。除此之外,动力电池、热泵、电解槽、关键金属处理产能、特高压直流输电距离以及数据和AI技术的应用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观察,凭借其独特的比较优势,我国助力全球能源转型成本的降低,并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在此次科技革命中,尽管美国在研发领域仍保持强劲实力,但我国通过产业化进程和持续的研发升级,推动了这一进程。与过往的产业革命相比,我国积极融入并参与其中,成为这场科技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
7月4日,能源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以及中国区负责人邹骥在会议中发表了讲话。国是直通车记者赵斌进行了拍摄。
邹骥指出,中国新能源科技产业革命之所以爆发,主要基于以下五个关键因素:首先,它得益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其次,拥有健全的制造业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再者,完善的电力、交通运输、热力系统、通讯以及移动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工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后,合理的产业政策体系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需认识到,在我国电力系统中,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比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邹骥如此表示。
邹骥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在能源安全方面依然对煤炭有所依赖,然而在未来二三十年内,煤炭的开采成本将不断攀升,储量也充满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成为威胁能源安全的隐患。然而,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每天都是源源不断的,因此它们不仅是最可靠的能源,也是最优质的资产。改善空气质量所带来的益处与减少气候排放的效益相当。在经济增长方面,我国目前的新兴动力“新三样”在出口总额中占比约为6%,其对GDP的贡献率超过2%。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占比超过社会总投资的14%,累计达到了6万亿元的规模,这一数额有效地弥补了自2020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投资所出现的下滑,因此,绿色低碳已成为推动我们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邹骥强调,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并坚定不移地迈向能源结构的转型之路。这一改革旨在推动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的利用和需求侧管理等领域的新兴生产力的发展。
他提出,改革的目标需清晰、具体,旨在推动向新型电力系统的过渡,并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高比例非化石能源发电技术的推广。一方面,需利用市场机制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还需彰显对新兴生产力的支持与激励。发电企业、电网以及终端用户需共同合理分摊储能、电网稳定及灵活性资源所需的费用,以实现发电、输电、用电和储能各环节的公平分配和良性竞争。通过实施试点项目,逐步推广电价与峰谷电价波动实时对应的政策,激励终端用户主动参与削峰填谷。另外,在未来十年内,应将可再生能源纳入碳交易市场,以促进光伏和风能产业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