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4 年起,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是连续第二年写入。国家为何如此重视商业航天?我国的商业航天企业都在开展哪些工作?
北京顺义的一个试验场所正在开展火箭着陆腿的试验。王铭刚担任此项试验的负责人。记者见到他时,他在现场忙碌奔走,仔细确认试验前各系统的准备状况。他向记者表示,火箭装配了腿,这是可重复使用火箭的一个标志。这个着陆支撑腿会在火箭回收过程中,当距离地面约 100 米时展开,以使火箭能够“站稳”。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着陆腿主管设计师王铭刚表示:在着陆腿系统方面,我们的着陆腿进度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其中有些部分是国内首次开创的,例如大尺寸的铝合金套筒以及如此大尺寸的结构。
这次试验的着陆腿将用于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他们为了这次试验已经准备了半个月。并且这次已经是着陆腿的第 32 次试验了。
试验准备开始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瞄着安装在墙上的这个大家伙。
着陆腿不到 4 秒就展开到位。王铭刚向记者表示,因为国内没有可参照的经验,所以在设计之初,他们经历了众多的推倒重来。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着陆腿主管设计师王铭刚表示:它展开的时间在三四秒内。这种工况的载荷偏大,不过安全系数比较高。从载荷方面来看,结果还算可以。
王铭刚介绍,当前,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已先后进行了百米级的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以及 10 公里级的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今年,它将迎来首次飞行。
蓝箭航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昌武表示:朱雀三号飞行所需的关键产品配套以及技术配套工作进展顺利,关键的一些试验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成效。并且,在关键技术方面也积累了充足的经验,这为下半年推动朱雀三号的火箭入轨以及一级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我国除了朱雀三号外,还将有智神星一号、天龙三号等多种可重复使用火箭进行首飞。这些火箭的首飞将降低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成本,并且能加快其建设速度。
热闹的火箭一条街
目前,不仅蓝箭航天,我国多个商业航天企业都在全力进行技术攻关。在北京亦庄有一条火箭一条街,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在从事与上天相关的研究。我国已经入轨的六型商业火箭,大部分是在这条街上研发并诞生的。
在东方空间,记者见到了联合创始人彭昊旻,他出生于 1994 年。他们的团队由两百多人组成,研制出了全球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该火箭在去年 1 月 11 日成功首飞。记者一走进这家公司,一面特殊的墙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记者:这是一个专利墙?
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 副总裁 彭昊旻:是的。
记者:咱们申请了多少个专利?
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彭昊旻表示:这上面所展示的并不完全。实际上,公司已经拥有 200 多项发明设计专利。这里所展示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还在持续进行更新。
专利墙在不断更新,这背后体现了企业不断创新以及突破关键技术的情况。彭昊旻向记者表示,可重复使用火箭是航天发展的大趋势,他们正在研制的“引力二号”火箭计划在 2026 年底实现回收。在采访期间,记者遇到他们团队正在讨论当前国际上最为成熟的可重复使用火箭。
东方空间飞控及仿真技术部的仿真设计师祖运予表示:我们借助对猎鹰 9 火箭的讨论来对照我们火箭上的一些差异。我们需要经过多次的迭代,以及多次的设计和讨论,从而获得一个结果。
在这条火箭大街,不只是东方空间,多家商业航天公司都在加快推进今年的工作安排。星河动力的研发总监刘百奇向记者表示,今年他们有两型火箭准备争取首次飞行。
星河动力航天的研发总监刘百奇表示:“谷神星二号”火箭计划在今年 6 月份进行首次飞行;“智神星一号”火箭将于今年 8 月底进行首次飞行;捆绑式运载能力为 30 吨的火箭计划在明年上半年完成首次飞行。其运载能力从 300 公斤到 30 吨实现了全面覆盖。
星河动力的隔壁是另一家商业航天公司星际荣耀。最近,他们已在四川绵阳建成了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同时,他们还在江苏扬州定制了火箭回收船。
星际荣耀双曲线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助理姜沂表示:我们在四川绵阳的发动机试车台现已竣工。这个月将开展首次点火。我们的海上回收船在今年年中左右就能够完成建造,它是国内目前首艘能够承担火箭垂直回收任务的海上回收船。
很多公司今年除了执行商业航天任务,还将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中。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火箭今年将要进行首飞,它将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轻舟货运飞船的初样试飞船。
中科宇航副总裁李新宇称:商业航天已发展至第十个年头。我们能够看到,商业航天从以入轨制造为牵引,如今已转变为以市场牵引和需求主导。我们期待商业航天更加成熟、更加稳健,形成更多更健全的完整生态链,以此为国家提供强大的商业航天发展动力。
发射场扩容迎接商业航天高密度发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商业航天公司正全力进行新型火箭的研制。然而,仅有火箭是不够的,还需有配套的航天发射场。目前,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即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成功进行了两次发射。面对未来商业航天发射需求的大幅增长,他们将如何提升自身的发射能力呢?
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大家于一号工位进行塔架的维修工作。不久前,一号工位刚刚完成了首次发射任务。接下来需尽快使这个发射工位恢复到可发射状态,为下一次发射做好准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张国栋表示:工作台板正在进行维修工作。这类部位与导流装置较为相似,一旦颜色发生变化就需要进行修复,需要对涂层进行修补。
张国栋担任这个发射工位的建设和维护负责人。他向记者透露,此发射工位具备 7 天发射以及 7 天恢复的能力。最快半个月就能在这儿进行一次发射,其效率十分高。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海南商发将会成为星座建设的主要发射场之一。每年都有几百颗星需要发射升空,这使得发射场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表示:需求极为庞大,同时也极为迫切。从我国目前已公布的几个星座来看,都有几万颗星。可以说,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将处于一个高密度的发射期,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很强的发射场支撑能力。
杨天梁向记者透露,海南商发已建成的两个发射工位,每年最多可完成约 30 次发射。然而,即便如此,仍无法满足“万星星座”的组网需求。目前,他们已着手建设另外两个发射工位,如此一来,海南商发的年发射能力有望提升至超过 60 次。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称:我们曾有一期建设历经两年的经验。当下,我们正按照一年半的时间规划二期建设,并且预留了几个月的合练时间。我们期望在明年底能够实现首飞。
许多商业航天公司为了就近发射以节省成本,选择在海南商发附近建厂。火箭在这里进行总装测试,出厂后直接被拉到塔架上发射,这样能大幅提升发射效率。
记者在发射场旁边的长征八号火箭厂房里看到,下一发火箭已经完成了相关测试,并且在不久之后就将去执行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崔硕表示:这发火箭在去年已完成了大部分的测试。经过一个简单的处置后,速度很快,随后便可进入发射区开展测试工作。
崔硕介绍,此厂房目前仍在进行扩建。待完全建成之后,能够达成四发火箭的脉动式测试以及高密度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崔硕表示:未来遇到这样一个较为新颖的模式,我认为在整个队伍的组织方面,以及后续的人力计划规划等领域,肯定会有一些更具开创性的办法和管理策略。(记者分别为王琰、岳群、崔霞、李宁、陶嘉树)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