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非无人驾驶:完善道路交通运输规范刻不容缓

admin

睡眠驾驶是什么意思_驾驶员睡眠_

漫画/高悦

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后,驾驶员睡着了

专家:智能驾驶和非自动驾驶须尽快完善道路交通法规

记者 韩丹东

本台见习记者张婉莹

回忆起两个月前一辆新能源网约车,司机在开启车辆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后睡着的情况,北京市民张静(化名)仍一脸担忧。

今年9月底,她乘坐网约车回到了家乡。驾驶时,驾驶员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模式。过了一会儿,她发现司机已经睡着了,但车辆仍然以每小时四十、五十公里的速度行驶。路上汽车来来往往,让她一直在颤抖。直到前车减速,车载雷达发出警报,司机才被吵醒。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驾驶员在驾驶时开始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但有些司机将其视为自动驾驶,过分依赖,忽视了驾驶的作用。员工的基本职责存在安全风险。

受访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是交通技术现代化的产物。要完善相关技术、制定相关标准,同时加快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修订步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铺平道路。保护并保护。

智能技术还不够成熟

只能辅助驾驶员驾驶

张静回忆,因为起得很早,一上车就开始睡觉。当她醒来时,发现司机也睡着了——汽车座椅放倒了,整个身体向车身倾斜,头靠在车窗上。

她的睡意突然消失,紧张地盯着车窗外的车辆,生怕发生交通事故,直到司机被车载雷达警报惊醒。

“也不知道他睡了多久,路上我也不敢和他起冲突。”张静说道,就这样一路到达了目的地。下车后,她向站台投诉。

经审核,某平台认定该司机有责任,决定对该司机进行再培训,并发放10元优惠券。她对某平台的处理并不满意:“司机这样做可能会危及我的生命,平台处理似乎太轻了。”

张静并不是唯一一个遇到新能源网约车司机打开智能辅助驾驶模式睡着的人。今年8月底的一个晚上,上海市民胡女士乘坐网约车前往江苏南京。路上,她发现司机仰着头睡着了。天已经黑了,还下着小雨。她不敢大声吵醒司机,只能轻轻摇醒他,让他别再睡了。但司机表示,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后,这样开车就没问题了。

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驾驶员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的视频。视频中,驾驶员因过于依赖智能辅助驾驶模式而睡着了。在一段引起社会热议的短视频中,一名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甚至盖着被子睡觉。

但不少网友对此表示担忧:新能源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安全可靠吗?当发生意外事件时,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无法及时响应怎么办?

对于这一现象,受访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驾驶员可以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但不能放弃作为驾驶员的法律责任。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孙祥奇认为,新能源汽车具有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即自动驾驶)并不意味着该功能可以随意使用。我国自动驾驶车辆运输管理遵循安全第一、有效循序推进的原则。当自动驾驶技术不够成熟时,自动驾驶功能的使用受到限制。

孙向奇解释说,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和其他机动车一样,必须分为商用车和非商用车两类,并有不同的限制。非商用车自动驾驶功能的使用条件相对宽松,而商用车自动驾驶功能的监管则必须更加严格。同时,自动驾驶车辆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即自动驾驶车辆必须在指定区域内提供道路运输服务,并且必须符合国家对自动驾驶车辆应用场景、交通运营商的规定、交通车辆、人员配备等条件要求。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索卫华认为,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尚不成熟的阶段,即使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仍要求驾驶员坚守岗位、做好准备。随时接管汽车。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离开。驾驶位置甚至可以睡觉。

在她看来,车辆运行时,驾驶员仍然需要监控和关注车辆的运行状态以及周围的环境。否则,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可能因睡觉或其他不履行职责而造成乘客受伤或损失。 ,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辅助驾驶故障

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多位新能源汽车驾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在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时确实遇到过各种故障。

重庆市民邓文波(化名)因经常出差,购买了一辆内置智能辅助驾驶模式的新能源汽车。今年5月底的一天凌晨,他从重庆驾车前往四川成都,在行驶过程中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凌晨3点左右,由于天色昏暗,他的视线变得模糊。

突然,一辆红色大卡车出现在他的右手边。他以为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会选择正常超车,但当他距离大卡车三十、四十米时,车辆仍然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朝卡车方向行驶。这时,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提示“请立即将手放在方向盘上”。本来稍显昏昏欲睡的他猛然惊醒,立即踩下刹车左转返回左侧道路。

“当时的情况,如果我反应慢两秒,车辆就会撞上时速120公里的大卡车。”邓文博回忆,他立即通过车载紧急呼叫系统联系了厂家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记录下来并报告说是系统本身的问题,但没有做进一步处理。

几天后,邓文博驾驶车辆返回重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使用了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令他害怕的是,当他试图超越前面的一辆大卡车时,车辆突然自行刹车并从各个方向转向。 120公里的时速在3秒内就降到了60公里的时速,导致后面的车险些追尾。

“还好我后面的司机反应快,立刻踩刹车拉开了距离,不然我们都出车祸了。”邓文博说道。

与邓文博相比,在北京工作的周文(化名)就没那么幸运了。今年5月,她在路上开车时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模式。然而,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车辆突然失去了控制。尽管她多次踩刹车,车辆却没有减速,最终撞上了路中心护栏。

据周文描述,事发时她一直处于清醒状态,眼睛盯着路面,双手放在方向盘上。然而,方向盘突然没有反应,车辆开始“蛇行”般移动。

“我踩了很多次刹车,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应该已经退出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连续刹车还是不起作用;我无法转动方向盘,好像方向盘在与我竞争一样。” “我来指挥,这违背了以人为本的驾驶模式。”周文说道。

事故发生后,车辆严重受损。她联系了汽车公司,索要相关数据,希望能够弄清楚事故原因。但车公司工作人员拒绝提供数据,仅承认智能辅助驾驶模式需要逐步完善。

最终,保险公司对周文的车辆进行了全损赔偿。

新能源汽车驾驶员也反映,遇到了智能驾驶系统软件故障、紧急制动功能失效、自动避障性能远未达到宣传效果等问题,给日常出行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一位车主表示:“我之前在高速公路上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有一段道路在施工,地面上的车道线消失了,系统检测失败。”

修改交通法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面对复杂的路况,不少新能源汽车驾驶员担心,如果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出现问题,发生交通事故,责任该如何分担?

索卫华认为,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软件故障引发的事故责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现行法律将赋予汽车制造商和技术服务商更重的举证责任,即要求他们进行自动驾驶测试。软件产品必须证明不存在质量缺陷。如果他们不能证明这一点,他们将不得不承担不利的后果。因此,他们往往会承担更重的实质性责任。

她认为,如果驾驶员未尽到自己的责任,在使用和操作自动驾驶软件时出现错误,必须结合是否存在其他故障和错误(如软件测试是否失败、驾驶是否失败等)来判断。违章行驶等),综合考虑自己在事故中的过错程度;并比较造成事故的其他责任方的过错程度,综合确定驾驶员应承担的责任比例。

孙向奇认为,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时,侵权或事故的责任分配比传统道路交通事故更为复杂。由于自动驾驶系统智能化程度的差异,在全智能控制下,交通事故的责任分配可能成为自动驾驶汽车的产品责任问题,事故责任和产品责任可能会混淆。自动驾驶汽车运行过程中,除了驾驶员之外,还有汽车制造商、信息传输、数据处理运营商等发挥作用。在责任划分时,上述主体可能成为责任主体。

“自动驾驶汽车是交通技术现代化的产物,需要完善相关技术、制定相关标准,同时加快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修订步伐,保障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和普及。涉及自动驾驶的交通事故车辆在事故责任分配时,要充分考虑各主体的相对优势和劣势,实现责任分配的实质性公平。如果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乘客受伤承担无过错责任,则机动车承担责任。当事人必须按照规定承担责任如果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碰撞或者行为,要承担一定的公平责任,这些规则是不能改变的。”孙向奇建议。

索卫华认为,法律本身是滞后的。在新兴领域的治理问题上,更需要以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治理来规范和保障新技术的健康发展,确保新技术在一定范围内服务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合理的制度框架。 。

在她看来,在责任分担方面,驾驶员的责任应该越来越小,否则自动驾驶就名不副实。既要克服法律滞后对新兴事物的阻碍作用,也要及时修改相关法律,为新生产力成长提供法律保障。

“还需要加强自动驾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自动驾驶的推广、交通事故的减少,不仅依靠仁慈的道德观念和健全的法律体系,还依靠道路、桥梁、电力设施和信号设备等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要尽量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和损害程度。”索伟华呼吁。

对于新能源汽车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引发的交通事故相关保险理赔,索卫华建议,面对智能驾驶的新特点,需要采用更加智能化的手段和措施,制定更加贴合实际的保单。符合人性,更适应科技进步。保险费率和索赔政策。

“在风险评估和定价方面,保险公司需要评估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它与人类驾驶员之间的差异。需要收集自动驾驶汽车的运行数据,包括行驶距离、速度、路线等,以及任何已经在理赔单上的数据,保险公司可以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强度,以更准确地评估风险。企业需要实现理赔流程自动化、加快理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并根据智能驾驶汽车的使用场景和用户的不同需求,特别是针对商业用途或特定领域,提供定制化的保险产品。透明度可以让车主清楚地了解保险范围和排除情况,减少理赔过程中的问题和纠纷。”索伟华说。

她还认为,在遵守法律和制定标准方面,保险公司需要确保其保险产品和服务符合当地法律法规,特别是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积极参与或推动自动驾驶汽车保险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制定合理的费率和理赔标准,确保私家车主买得起、赔付,确保车企低风险运营并生存下来。在技​​术创新方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驾驶行为和车辆性能,为保险费率和理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法治日报)